算着“生态账本”转型发展
“十年前这里满地玻璃渣,猪圈臭气熏天,如今却成了网红打卡地!”5月7日下午,在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诗景民宿”的露天庭院里,民宿负责人应成国正将一碟甘甜软糯的芋荷粿端上游客餐桌,说话间他笑得灿烂。
2013年,破石村为保护乌溪江水源实施环境整治,关停区域内污染严重的玻璃拉丝厂,拆除沿江畜禽养殖设施。玻璃拉丝厂关停后,如何带领村民走上共富路?2020年,破石村启动产业转型,投入500余万元将废弃厂房改造为特色民宿,形成沿江诗画景观带的核心节点。该片区未来计划建成10余家主题民宿,年营业收入300余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民宿就业岗位、配套农产品销售等渠道实现增收。
在湖南镇的生态账本里还藏着更精妙的算法。在湖南村、破石村、蛟垄村等7个村庄连片的1800亩荒坡上,光伏项目正在续建,这个120MW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平均发电量约为10585万千瓦时,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1亿千瓦时,有效助力湖南镇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今年,该镇类似的“绿色能源”项目已有三个,总投资9.65亿元。
化好山好水为“生产力”
“这里背靠北纬30度的仙霞山脉,坐拥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地,每一滴江水都是酿酒的‘灵魂’。”在浙江怡情谷(归真福地)康养科技有限公司不老神药膳产业园的山洞酒窖里,郑宇惟轻抚酿酒坛向记者介绍。2023年,她完成学业后带着1.4亿元投资回到故乡,将父亲守护的100亩葡萄园扩展成590亩的农文旅康养综合体,用一瓶酒酿出一条产业链——将葡萄种植延伸至葡萄酒酿造、康养度假、研学培训,实现“接二连三”增值。
“家乡的山水,是我们最珍贵的‘股东’。”郑宇惟说,这片土地常年雇用本地村民20余人,2024年支付工资超80万元;租用村集体土地70亩,年支付租金2万元。预计今年实现销售额千万元,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4万元。
“种葡萄、管酒窖,一年能挣5万多元,比之前自己种地强多了!” 村民冯阿姨喜笑颜开。
如何化好山好水为“生产力”?农文旅融合成为湖南镇兴村富民的一个有效路径。
白坞口村“星辰山·栀子花谷”项目经过11年培育,已形成千亩栀子花海,并逐步构建集观光、加工、文创于一体的芳香产业链。目前,当地正在建设栀子花文化产业基地,预计建成后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年收入达2000余万元。该项目的持续发展带动了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2024年累计支付劳务费246万元,为村民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
“环境变美了,村里变得热热闹闹的,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非常高兴。”村民余阿姨笑着说。
搬下山头还要富了口袋
5月7日,在里坞“共富大搬迁”迁建点,搬迁户陈良龙握着新居钥匙,望着白墙黛瓦的连片新房难掩激动:“新房子临江而建,环境很好,听说这里还要建共富工坊、足球场,这日子真是越过越亮堂!”
今年,像他这样享受到“共富大搬迁”红利的群众已有18户完成交房,即将开启新生活。记者了解到,自2023年以来,从湖南镇、岭洋乡、举村乡等地而来,选择里坞迁建点的“共富大搬迁”农户有30户65人,今年开始陆续交房。
“要让农民下得了山又富得起来。”湖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晶介绍,镇里打造“小湖鲜”区域品牌,将通过生姜、年糕、茶叶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共富工坊”实现规范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如以该迁建点为核心,该镇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打造未来乡村样板,同步推进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带动周边村镇协同发展。
在夯实产业根基的同时,重大基建项目也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位于钱塘江上游的乌溪江混合抽水蓄能电站近日启动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将优化华东电网调峰能力,更能促进当地村集体和村民增收,提供就业岗位。
记者看到,在湖南镇规划清单上,以“缘味湖南”为品牌标识的片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共储备重点项目有10个,2025年计划投资2.25亿元。
江水水清清如许,山秀秀美美似画。当腾讯综艺《有你的恋歌》取景赫卜香草花园时,村民们发现,原来诗和远方,就在自己守护的青山碧水间。张丽莹 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