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一个村庄的“逆袭”之路

每天早上6点多,全旺镇马蹊村党支部书记袁岳武就麻利地跨上电瓶车,穿梭村巷,笔记本和笔在车筐内晃动。“农村的老百姓习惯早起,我们早起转一转,及时觉察困难,帮忙解决。”袁岳武相告。

结合村情实际,马蹊村制定了“早上巡”制度,所有村两委干部每日在村内开展一日一巡查、一日一寻访,365天不间断。这是马蹊村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的缩影。

开启治理“焕新局”

5月19日,“曹大姐巾帼服务队”正帮腿脚不便的林春妹打扫卫生、唠唠家常。

马蹊村坚持把居家妇女、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吸收进入村级自治力量,打造“曹大姐巾帼服务队”等一批村级自治队伍,在矛盾调解、项目推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五定法’让每个村干部都成了‘当家人’。”村支书袁岳武指着29项“干事清单”介绍。针对过去 “干多干少一个样” 的老大难问题,马蹊村大胆创新,让村干部的工作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乡村治理的活力被充分激发。

“我们现在遇到问题都先找村里,村里解决不了还能帮我们上报解决,还有代办服务,方便了很多。”村民袁渭泉说。

融合“三产”促振兴

5月12日,在马蹊村共富工坊,30余名村民正熟练地进行帐篷生产的流水线作业。伴随着缝纫机的规律声响,帐篷在工人手上逐渐成型。“招工来源主要是本地村民,大约能提供20多个就业岗位,手脚勤快的工人一个月大约能挣6000-7000元,平均工资大概在4000元左右。”工坊负责人陈飞相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自去年以来,马蹊村积极盘活闲置资产,唤醒农房“沉睡”资源,先后引进6家来料加工厂落地本村,建立来料加工共富工坊,吸收村内350余名闲置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2.1万元以上。“全旺镇的幼儿园在马蹊村,家里有小孩的,接送也方便,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家的幸福感更强了。”马蹊村村民姜益红说。

“村子想要发展起来,能够引进企业并留住人才是关键所在。”袁岳武一语道破村庄发展的核心。在解决就业问题上,马蹊村采用“大小结合”的策略,既引入“小作坊”,也招来了“大公司”。

早在十几年前,国家级科技农企三易易美丽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易易)落地马蹊村,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的 “领头羊”。该公司通过流转1300亩土地,每年为村民带来51.73万元的土地租金收入。村民牛吉兵在“三易易”工作6年,月薪从3000元到1万元,“这份工作让我觉得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像牛吉兵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有40余人。据了解,马蹊村入股“三易易”,村集体每年可以获得分红30万元,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去年我们共为马蹊村村民发放工资约144万元。”“三易易”总经理管宇说。

升级服务惠民生

漫步村中,一栋栋小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村道宽敞整洁。几年前,马蹊村对800多平方米的文化礼堂进行了翻新,改造升级了舞台设备,增添了乒乓球桌、排球网等硬件设施,成功举办了“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我们的村晚”“百村千队万家乐”等多场活动。

“我们不仅要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更要让文化活起来。”袁岳武说。为此,村里不定期举办乒乓球比赛、书法培训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沿着村道前行,记者看到,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民生服务综合体。千人文体中心、老年食堂、妇女儿童驿站等设施完备齐全,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这个综合体里,助餐服务让独居老人吃上了热乎饭;卫生院的“党建朋友圈”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慢性病患者在村里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关怀,无需再奔波前往城里医院。

如今的马蹊村,村集体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五年前增长65%,城乡医保参保率、适龄儿童入学率均达100%,百姓幸福感不断增强。

余君慧

2025-05-27 16 16 今日衢江 content_553512.html 1 3 一个村庄的“逆袭”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