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有小宝宝啦!”5月21日,记者走进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村民争先恐后地向我们介绍这个令人惊奇的消息。
5月初,村民徐春红亲眼目睹一只胸前挂着幼崽的猕猴闯入她家,拿了一个苹果后一溜烟跑了。这也是十余年来当地首次观测到猕猴的自然繁衍。
黄坛口村地处乌溪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是浙江省内面积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也是衢州市区唯一的县级以上集中式供水饮用水水源地。
占地255.96平方公里的乌溪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承担着近百万城区居民的饮用水供给职责。作为衢州的“大水缸”,同时也是衢州地区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十余年坚持做好“生态加减法”文章,交出了一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新答卷——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水以上,2019年调查显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种类较2009年分别新增229种和85种。在这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已融为一体,演绎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3只猕猴成了“编外村民”
轻巧地跃过树梢,熟练地打开窗户,进入室内,见到吃的就大快朵颐,临走还不忘带走一些。这样的场景,在黄坛口村已持续了8年,村民们见怪不怪。
2016年春天,3只猕猴第一次出现在黄坛口村。因坚持23年一份早餐只卖5角钱而出名的“早餐奶奶”毛师花,见它们四处觅食有些可怜,便喂它们吃香蕉、花生等。久而久之,3只猕猴成了村里的常客。
调皮的猕猴进村,要上屋顶掀瓦片、入户翻抽屉,惹恼了村民。善良的毛师花劝说村民:“猴子也是一条命,给它们一点吃的,也算是做好事。”
紧接第一版
毛师花家种着一棵高过二层楼的枇杷树,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3只猕猴整天待在树上吃枇杷,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
赶不走,即安之。村民们慢慢地接受了有猕猴捣蛋的日子。徐春红说,村里几乎每天都上演和猕猴抢鸡蛋的“闹剧”。一不留神,老母鸡下的蛋就会成为猕猴的美餐。“你看几只猴子长得多壮,营养好着呢。”
2023年12月,毛师花去世,喂猕猴的“传统”却一直延续下来。不少村民家的窗台上出现了为它们准备的水果,孩子们还开心地逗它们玩。
去年年底,村民们发现3只猕猴少了一只,传言是失足摔死了。这让村民们有些失落。没想到,前段时间猕猴家族又添了新成员。
猕猴与村民和谐相处,是乌溪江湿地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当地群众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近些年来,衢州市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中心(衢州市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目标,制定并逐步完善了“1+3+N”管理模式,并运用无人机等实时监控水质变化、劝阻违规行为。巡护员不但要负责发现、报告、劝阻破坏饮用水水源的相关行为,还要进村宣讲,构建起一张“人防+技防”的保护网。
“网格员总跟我们说,猕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要好好保护它们。”村民杜大伯指着自家屋后的山林说,“它们能住下来,说明我们这里环境好,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据保护管理中心监测,近年来,湿地公园内不仅猕猴种群稳定,还频繁出现了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等珍稀物种的活动身影。
牛头湾的“人退鸟进”
牛头湾自然村位于黄坛口库区,对岸就是衢州市区的饮用水水源取水口。
牛头湾自然村曾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休闲旅游景点。65户人家中,有11户开农家乐。村民周建忠就是其中之一。周建忠负责从码头拉客,妻子负责接待,夫妻联手,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农家乐给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但也给水源地安全埋下了隐患。
2017年,黄坛口饮用水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工作全面展开,牛头湾附近的太阳岛、卧龙山庄、湘思岛、月亮湾等一批农家乐、度假村全部关停。作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唯一一个自然村——牛头湾,需整村搬迁。
2020年年底,周建忠搬进了位于黄坛口乡政府所在地的安置小区。2022年,他操起老本行,再次开起了农家乐。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收入比在牛头湾更稳定些。
如今,周建忠有了一个新身份:湿地公园巡护员。每天早晚,他都要去牛头湾所在的一级保护区区域各巡查一次,负责劝阻违规垂钓、反馈水面垃圾等。
看着岸边醒目的“牛头湾生态修复示范地”标志牌,周建忠感慨万千:“只有人的活动退出了,环境才能保护好,现在我明白这个道理了。”通过补植绿化和封育保护等手段,日渐葱郁的林木已将原来村庄的痕迹一点点擦除。
“现在鸟真是多啊。”周建忠说,取水口附近1.3公里水面隔离带上,经常站着一溜儿的野生鸬鹚,至少有百只。
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中心巡护船只驾驶员邱航的手机相册中,保存最多的是库区各种野生鸟类图片。“中华秋沙鸭、鸳鸯、白天鹅、大雁、白鹭、白鹇、鸬鹚……这里环境安静,成了一个鸟类的天堂。”邱航说,有的候鸟已变成了“留鸟”,鸟类聚集的壮观场面随处可见。
“人退鸟进”的背后还隐藏着库区产业转型的一道“加减法”。近些年来,乌溪江饮用水源保护管理中心利用保护区产业转型补助资金,积极支持库区沿岸村庄进行板栗林改造,扶持发展中草药、黄精等林下经济,引导库区产业转型。同时,管理中心还从百姓实际需求出发,新建小微通讯站22个,新建或修建码头6座,解决农民饮用水困难自然村7个,让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作出重要贡献的村民们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3位库区村民的“转身”
清晨的乌溪江上,一叶扁舟划破薄雾,衢江区湖南镇破石村村民余建青拿起手机,定格下这水墨画般的美丽景观。这则配文为“烟雨湖南,梦幻乌溪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后,引来众多点赞。
余建青曾是破石村的养猪大户。2013年4月,乌溪江水源地范围全面禁养生猪。余建青转型开起了农家乐,在摄影爱好者的建议下,他穿上蓑衣在江面撒网当模特,意外成了网红。
“谁能想到,一次换装引来这么多人,学到这么多东西,见这么大世面!”余建青说,他的手机里有上百个摄影群,群友来自世界各地。为此,余建青也学到了不少摄影知识,还加入了衢州市摄影家协会。
姜建明从小生活在乌溪江库区,曾是一位木匠,因为喜欢纪录片而自学摄像。他拍摄的《风光无限乌溪江》《秋色迷人》《廖家大院》等多部反映库区风光的视频在网上走红。在从事风光视频拍摄、宣传家乡的同时,姜建明还担任了护水志愿者,被评为衢江区第二届“十大爱心模范”。
“库区很多村庄在慢慢消失,我要把它们留在影像里。”姜建明说,他正在为湖南镇的每个村庄建立“影像档案”。
今年78岁的陈国炎一生与水相伴。年少时,他是乌溪江上撑着小舢板运货的小船工。成年后,他进入运输公司,成了客运船只驾驶员。公司改制后,他自主创业,成立了九龙湖运输服务中心,接送游客的同时兼职清理水面垃圾。2017年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没有了游客,清理水面垃圾成了他的最后一份工作。
“以前一到汛期,垃圾很多,船都没法开,现在,库区的人环保意识都很强,水面清爽了。”陈国炎感叹道,这辈子与这泓水结缘,如今年纪大了,还是舍不得离开,愿意当水源地封闭管理区的“守门人”。“天天看着这清澈的水面,成群的鸟飞来飞去,心情就很好。”
严格的保护措施,倒逼着越来越多的“余建青”“姜建明”“陈国炎”转变生产生活方式,重新认识和定位这片绿水青山带给他们的新价值。
站在水库大坝上,环视四周,山花烂漫,天、山、水共一色,令人心旷神怡。不负青山不负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所演绎出种种可能的故事,在这里是如此真实而美妙。
葛志军 胡晨敏 余慧仙 段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