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享誉世界桥梁界的中国木拱廊桥,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地处浙西南的泰顺廊桥。但令你想不到的是,在浙西的湖南镇,居然也有一座这样的桥梁,它就是小湖南廊桥。
小湖南廊桥位于湖南集镇所在地湖南村。沿着湖南村中心大道由北往南走上500多米,到了乌溪江支流湖南溪畔,再抬头朝湖南溪上游的不远处一望,就可以见着架在湖南溪上的小湖南廊桥了。
远处所望见的小湖南廊桥静如处子。整座桥没有卷拱的弯折,桥梁呈“一”字形横跨在湖南溪上,十分简练的造型,给人一种十足的安稳感和安静美。桥上搭着一排长条形的廊屋,像是停放在湖南溪上的一顶大花桥。桥体呈红褐色,相比于周围的绿水青山似乎显得有点耀眼,但正是这种色泽上的另类,充分表明它的过去曾经历尽沧桑。
近处所看见的小湖南廊桥,却生动活泼。廊桥以湖南溪两边的河岸做桥墩,桥墩采用当地的河卵石砌筑而成。在桥墩上用纵四横三排列的圆木呈二层向湖南溪的中心悬挑,再在第二层三根横排的圆木上架上五根圆木桥平梁,平梁上铺设木板桥面。在桥面上搭建起七间五檩四柱廊屋,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廊屋两边各设立一排长条形坐板,供来往行人休息之用。两侧各檐柱间又设有直棂栏杆,栏杆上安装着工字纹花格窗。廊屋正中间东面设有神龛二座,西面栏杆上装饰成三连壶门。桥廊南端建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桥门屋,桥门屋的墙面上安着一块简介牌,上面写着“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木结构廊屋桥,南北走向,横跨湖南溪,全长25.5米,宽2.85米,分布面积72.68平方米”等字样。门洞上方墨书“固吾圉”三个大字。
都说字少事大,简介牌上的文字虽然只有寥寥几行,却让人隐约感觉到小湖南廊桥背后有故事。向村里的老人一打听,还真有这么一回事。
湖南村是个古村落,村里一直住着和睦相处的祝姓、余姓两大家族。当年,小湖南廊桥所在的这段湖南溪筑有一道堰坝,供村人往来两岸。地处江南的湖南村雨季比较多,湖南溪洪水频发,堰坝受淹,两岸人家出行常常受阻。面对这种情况,村里祝姓、余姓两大家族就坐下来商量,决定在湖南溪上造一座桥。造座什么样的桥?村里的读书人说要造就造一座廊桥,既实用,又美观。于是,祝姓、余姓两大家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从山上砍来巨木,从溪里搬上块石,又请来经验丰富的造桥师傅,共同建起了这座美观实用的廊桥。廊桥建成的那天,全村老少齐聚廊桥,张灯结彩,欢庆廊桥建成。村里人为了纪念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廊桥的举动,还把廊桥称为祝姓、余姓两大家族的“同心桥”。
村里读书人多,小湖南廊桥建起来了,他们认为还需要给它增添一点雅趣,就请当地的武状元祝根寿在廊桥门洞上方题写几个字。毕竟是武状元出身,豪情满怀的祝根寿专门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一段话中,精心挑选了“固吾圉”一语, 表达自己和乡亲们保卫乡土的决心和志向。
建造小湖南廊桥是村里的一件大事,所以,当年祝姓、余姓两家都把它记入了各自的家谱。今天我们能知道廊桥的建造时间,就得益于他们的家谱记载。家谱上说小湖南廊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此后,又分别于清咸丰八年(1858)第一次重建、清同治十二年(1873)第一次重修。可见,小湖南廊桥的建桥史悠久。家谱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小湖南廊桥建成后,尽管它地处深山、远离是非,还是没有躲过多场兵祸以致被毁,所以,才会有后来的两次重建重修。可见,它的过往也历经了多重曲折和沧桑。
小湖南廊桥桥南为通往乌溪江山区腹地和江山市、遂昌县等地的古驿道,廊桥的建成,使这条古驿道如虎添翼,运力倍增,因而,受到官府和民众的推崇和肯定。更因它优美别致的景观,引来当地一众文人学士的咏诗赞颂。
世居湖南村、被人称为清代三衢鸿儒的南孔后裔孔传曾,一生写下众多诗词,在他留下的诗作中有组诗《湖南八咏》,其中一首《板桥》诗,就是称赞小湖南廊桥的。诗云:“来往劳劳折柳忙,板桥一片不封霜。东风满地飘晴絮,欲送行人到栝苍。”与孔传曾交往甚笃、时常酬和的清代名士郑文琅看见孔传曾的《板桥》诗后诗兴大发,也作了《湖南八咏》《板桥》酬和。郑诗云:“人家两岸接炊烟,溪水回还树影圆。忽忆板桥遗迹在,早霜曾踏五更天。”
新时代的小湖南廊桥,更被今天的人们所怜惜和珍爱。1996年,小湖南廊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镇里、村里先后多次筹资重修。
站在小湖南廊桥工字纹花格窗前,瞭望远处的青山,近观脚下的绿水,一声赞叹脱口而出:小湖南廊桥是一首诗,一首写在湖南溪上的诗。《漫步衢江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