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雨婷) 从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的办公室到衢江区周家乡的田间地头,省派农村指导员殷狄楠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转变。自去年2月以第13批省派农村指导员身份赴周家乡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这位年轻干部一头扎进基层,从打造婴幼儿驿站到盘活乡村闲置资产,用一件件实事走进百姓的心里。
10月21日,在衢江区周家乡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每周二的早教课如期开班,村民舒梦玲一早便带着1岁多的女儿来这里上早教课。“现在天气冷,孩子在户外活动不方便,这里有一个室内的游戏场地,还有老师上课,让我带娃轻松了不少。”舒梦玲对驿站的设施和服务很满意。
这座驿站,正是殷狄楠驻村后办的第一件实事。初到周家乡时,她通过走访发现,婴幼儿照护是当地年轻父母的最大“痛点”,“孩子没人带,我们怎么安心上班?”村民的诉求,被她记在了“驻村”笔记里。凭借自身卫健系统工作优势,殷狄楠积极对接资源,最终建成周家乡首家农村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驿站不仅为0-3岁婴幼儿提供安全专业的临时托育服务,还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早期教育、家长课堂等活动。
“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件具体的小事。”这是殷狄楠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她的行动准则。在下沉帮扶过程中,她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唯有培育村民自身的就业能力、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才能让帮扶效果长久延续。为此,她进一步拓展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的功能,摸排全村有意从事育婴师、养老护理员、医院护工等工种的群众,协调高校派出专业师资开展专题培训。学员结业后,不仅能拿到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能获取就业信息,就这样“卫生健康+就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在解决村民就业难题的同时,殷狄楠还将目光投向村集体经济发展,盯上了村里的“沉睡资产”。周家乡垅塘水库边一座废弃的水电站,成了她盘活资源的突破口。经过深入调研规划,她没有简单将水电站出租,而是结合周家乡枇杷特色产业,注入文化元素,计划打造“枇杷谷宋韵小院”。“我们要在这里建一座宋韵古风庭院,融合枇杷产业开发枇杷花茶、药浴包等衍生产品,把它打造成集研学、旅游、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文旅项目。”殷狄楠说,从枇杷小屋的窗口望去,能看到连绵的麦田随风起伏,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枇杷谷宋韵小院”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按照殷狄楠的设想,后续还将配套开发枇杷谷乐园,引入水上娱乐、水库鱼特色餐饮、游步道徒步、亲子露营等多元业态。“通过盘活闲置资产,不仅能延续老建筑的生命,还能串联起枇杷种植、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的三产融合链条,形成‘以文促旅、以旅带农’的良性循环。”殷狄楠说。
正是这一件件实事的累积,让殷狄楠赢得了周家乡群众的信任。“这个省里来的年轻书记,没架子,肯干事,是咱们自家人!”提到殷狄楠,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