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益鹏
端着相机攀上折叠梯,调好亮度、焦距,演员们鱼贯而出,在轻快的快门声中,蓝永发一天的摄影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舞台上表演的精彩瞬间、观众聚精会神的状态,老人、小孩、年轻人,都是镜头关注的重点,每场活动,拍摄的照片都不少于300张。”蓝永发说,摄影就是用镜头捕捉精彩的瞬间,用画面讲述生动的故事。
作为自2008年开始从事摄影工作的资深摄影人,圈子里的朋友们习惯将蓝永发称作“发哥”。2024年度摄影系列报道的主题是“用摄影发现家乡之美”,而“发哥”的摄影故事,就是从“发现家乡之美”这件浪漫的小事开始的。
“自学摄影给家里的小店拍产品照是2008年,但真正端起相机,去拍自然风光,则是在2013年回到云和老家之后,那时我突然发觉,云和有很多美丽的地方,非常值得记录下来。”蓝永发至今还记得,2018年的2月,他在山顶的大雾里顶着零下3℃的气温一直守到凌晨3点钟,突然浓雾散去,下方只剩一望无际的云海,而满天星斗,就静静悬挂在他的头顶……那是蓝永发的第一张获奖照片——2018“童话云和杯”瓯江行丽水摄影大展的瓯江行收藏奖。
风光很美,而云和的人文故事,同样十分动人。
在去云和梯田景区拍摄星空的路上,蓝永发听过畲族山歌,看过婚嫁表演。2013年云和梯田景区的“主打产品”还是当地优质的生态,有时偶遇民俗表演,对他们这些摄影人而言简直就像“捡到了宝”,路过当地原生态的土木建筑、看到农民身着蓑衣在梯田间忙碌,蓝永发都会察觉到那股独属于云和梯田的“气质”。而现如今,随着一场场精彩活动成为日常,梯田背后的千年历史、农耕文化也走到台前,成了他镜头里的常客,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呼朋引伴、反复登门。
优秀的文化拥有将人流与人气汇聚到一起的魔力,这一点,对于蓝永发同样适用。2023年一整年,蓝永发跟随县文化馆的足迹,拍摄了13场送戏下乡、10场童话大舞台、54场文化驿站演出、7场文化惠民活动,留下了上万张照片。
透过镜头回看那一个个瞬间,有时是全村人坐在一起,满满当当,需要努力探出脑袋才能看到台上的表演;有时村里人不多,只有寥寥几个观众,舞台也相对简陋,大家只能坐在塑料凳上。但不论是什么情况,每场表演,所有的观众都是面带微笑、全神贯注。
今年前三季度,县文化馆先后组织送戏下乡130场,文化驿站演出108场,艺术培训、文化沙龙等100多场。通过蓝永发与他的镜头,夜幕下、村庄里的一场场精彩表演有了时间编码,串联在一起后,就像一段云和文化事业向基层群众持续迈进的壮阔发展史。
在这过程中,总有一路的好山水,一路的人文好故事。
“人文摄影给我的感觉就是,每一张照片都是不同的,都可以有各自的故事,如果你带着相机去解放街老街逛一圈,走进去再走出来,前后十分钟拍到的风光完全不同,都有独特的‘味道’。”蓝永发说,为了这份独家“味道”,他走遍了小顺村、田垟村、石浦村、梅竹村等地,很多村子他以前从未去过,而当他真正走进那些地方,看过那些现场,感受到那些风土人情,才真正深刻体会到文化工作的意义。
从早些年的五水共治,到梯田5A级景区创建,再到眼前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在文艺爱好者们的手中,时下的新政策透过相声、小品等形式,就成了通俗易懂、格外接地气的好节目,而老年观众喜爱的戏曲也从不缺席,各类歌舞表演能够一直紧跟潮流,深受喜爱。在无数民间文艺爱好者的持续接力下,各种传统文化、技艺不但与时俱进,还在传承与发扬的同时,滋润了无数农村群众的精神世界。
“摄影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在工作之外能够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场景,有许多新感受,领略很多不同的文化,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蓝永发说,接下来,他会保持初心,用镜头记录与见证家乡每一年的新风景、新变化、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