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太平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传说农历二月初五,是潮神朱令公生日。自大中年间(847~859)始,海宁的袁花镇每年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庙会庆祝,一千多年来兴盛不衰。又因为海宁是有名的蚕乡,乡村女子都是饲养蚕宝宝的高手,人们通过“轧闹猛”这种方式,为新一年的种桑养蚕祈福迎祥。由于疫情的缘故,今年的庙会没有举办,但属于这个时节的热闹场景,却总在眼前闪现。
到了这一天,农村年轻女子们精心梳妆打扮一番,换上新衣裳,怀里装着蚕种,头上插着“蚕花”去轧蚕花。为祈愿今年蚕花好收成,姑娘们解开衣襟上两粒布纽扣,故意往人堆里挤来挤去。她们逛了一天庙会回到家,如果有男人摸了她怀中的蚕种,她们就兴高采烈,以为这预兆蚕花丰收;如果得不到男人的垂青,她们则垂头丧气,以为不吉利。
这天,整个海宁城乡轰动!人们不管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袁花,用“挤”讨一年平安和四季蚕花昌运的彩头!“轧太平”这个传统风俗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时代以盛会的形式打破了加之于男女礼教上的精神枷锁。这一天,所有的女子,包括未婚少女都可以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到这盛会上抛头露面。有些女子不愿出去,父母及丈夫都会把她们赶出去轧太平。这一天对蚕农来说,意义不同寻常。地处杭嘉湖鱼米之乡的海宁,农产以水稻和蚕茧为主。大缺口一带,几乎家家户户有桑园。一年的主要收入来源,都在春蚕身上。因此每到看蚕季,蚕宝宝便是蚕农眼里最珍贵的生灵了。也许就是在一千年前,为了看好蚕,为了有一份付出辛劳后的收获,便产生了二月初五轧太平这样一个节日。
一千多年后,袁花“轧太平”热闹依旧。不过,上千年的演变已经完全脱离了“庙会”的形式,完全没有半点迷信色彩。“轧太平”的风俗实际上应该是一种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和集市贸易。
初五还未到,各地商贾就云集袁花镇,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去年的二月初五,商贩好像比往年更多。成千上万的摊位摆满了袁花镇的街道。几公里长的两岸街道繁华如锦,人头涌动。有卖日用品和吃的,有游乐下棋的,更有擎着花花绿绿的动物气球吸引着小孩的眼球。也有卖树苗和农具,农副产品的,兴教的,推销产品的。街道两旁的摊位上,还有各种竹制的器具,比如大小不等的提篮、蒸架、秧凳、箩筐……还有类似铁耙等消失多年的东西重现江湖。果农和花农的摊位也有十几个,桃树、李树、橘子树、枇杷树整齐地排成长队,君子兰、黄杨苗、海棠、铁树苗……争艳夺目。唯一的遗憾,就是缺少了文艺类的演出节目。
虽然大多数人都不会购买很多东西,但街上还是人山人海。轧上这一天的太平,这一年就会太太平平、丰衣足食。尽管今年的轧太平没有举办,但老百姓心里都明白着呢,疫情之下,不轧太平,就是为了大家的太太平平。待到陌上花开,疫情消除,我们再去轧闹猛!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