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玩笑话这样说:如何让一对陌生男女产生爱情,只要把他们关在一个空间里10分钟就够了。如何让一对伴侣分崩离析,只要把他们关在一个空间里10天就够了。
没想到,这句玩笑话在2020年的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验证,多少分居两地的“网恋情侣”们,越分离、越相思,而又有多少不得不共处一室的情侣们,在争吵中度过了这些日子。
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保持积极而平衡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它与恢复健康的生活状态息息相关。
一 焦虑、无助VS掌控感
这次病毒的袭击,让很多人变得极度敏感,生怕自己被感染上。一些人每隔半个小时,就用消毒液擦桌面、拖地板,把整个家清洁了一遍又一遍;尤其注重洗手。不断搓洗手心、手背、手腕和指甲缝,把整双手都搓红、搓脱皮了;甚至有些人不敢开窗通风,担心染有病毒的飞沫,会从窗外飘进来……从文字中你就能感觉到:他们内心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了,感觉自己是脆弱的、无助的,没办法在疫情之下保护好自己。内心像个一碰就要碎的瓷娃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掌控感。你可以尝试:
(1)修正钻牛角尖、追求绝对的不合理信念,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
比如有些人会担心:“不这样半个小时消毒一次,万一我感染了新冠肺炎怎么办?”
你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那些预料不到的极端情况,我虽然控制不了,但真正发生的概率也非常小。”“况且,我已经按照靠谱权威的建议,隔离、消毒、注意防护,基本上可以算是安全的了。我能够保护好自己。”
(2)如果恐慌、失控的情绪过于强烈,你可以使用安全岛技术在内心世界想象一个安全、舒服、不被病毒打扰的空间。比如童年时奶奶家的小院子,从前装有玩具熊、被爸妈捂得很暖的被窝……当你在想象中回到这样一个安全之地,看到熟悉的场景、嗅到熟悉的味道,那紧绷的神经也会慢慢放松下来。
(3)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律的时间表。
你可以拿出一张清单,给自己的生活做一下规划。
比如早上九点起,起来以后做半小时瑜伽,下午看20页专业书……把清单上的事情一件件完成,让你的作息、学习、生活回到相对正常的轨道,那掌控感也会一点点增强。
二 无聊、烦躁VS有意义、创造力
这次因为疫情,不少人的假期延长了。也有人,现在还在隔离中。这段时间或许你会有这样的心态变化:一开始欣喜若狂。终于免掉春节时各种拜亲戚,可以好好睡个懒觉、把想看的剧追完、过上随时“吃鸡”“打农药”的幸福生活。但过不了一周,你可能陷入非常烦躁,甚至想回去上个班的状态。因为隔离在家太憋屈了!你可能对这样的场景很有同感:每天在家晃来晃去,沿着“卧室-客厅-阳台”的路线一日游;眼巴巴地看着窗外,想要下去溜达一圈又不敢行动;心里憋着一股火气,忍不住想跟伴侣、父母、小孩吵上一架……
“无聊到爆炸”心态的背后,不只是因为被隔离,还是因为原先获得意义感的渠道被切断了。可能你还没复工,无法通过工作来创造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出门各种浪,在玩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美好。结果就像心理学家弗兰克说的,生活缺乏意义时,会陷入存在性的虚空。那该如何摆脱无聊,重新找到意义感呢?
我们可以参考弗兰克的意义疗法(logotherapy)——寻找新的发挥创造力的渠道,再次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感。
比如健身。如果你羡慕大神们的马甲线,是否可以制定个一周计划。练练腹肌、练练手臂,让自己的肌肉线条更明显?
比如拓宽自己专业的知识。要是你觉得平时积累得还不够,是否可以拿出一本专业书。每天看两章,写写笔记和读书感悟,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日常家务中注入创造力。有厨艺的,可多多展示,试着每天做一道新的点心。像巧克力慕斯、酸奶面包,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愉悦感。
三 孤独、隔离VS积极地与人连接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人的日记。有些人说:“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我好害怕,谁能来帮帮我?”“我感觉好像被世界遗忘了。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我该怎么坚持下去……”透过文字,就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和害怕。他们的内在小孩仿佛也被隔离了,处在一个心灵的孤岛上。非常缺乏支持的力量。如果你被孤独感所侵蚀,当务之急就是恢复与他人的连接,建立多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来说,当你一个人居家隔离时可以:
(1)每天跟父母、恋人、朋友视频聊天半小时。
(2)在活跃的社群里发言,或者玩一些联机的网络游戏。找方法让自己转移注意力。
(3)如果陷入难以排解的抑郁情绪,就要及时寻求心理热线、心理咨询的帮助。
□据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