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阅心灵

我们是大海的子民

——读《舟山市歌谣谚语卷》

■舟山市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2月版

从旧书网上淘来一本1989年版的《舟山市歌谣谚语卷》,同时出版的还有《舟山市故事卷》。两书都是“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的组成部分,颇有收藏意义。

这本歌谣谚语集共收录164首歌谣,分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儿歌等八大类;收录民间谚语共2110条,涉及生产、自然、社交、生活、时政、事理、修养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采集,在当时,都是一些地方上的文字工作者深入民间,从船头来,从老百姓的口中来,带着最接地气的腔调,是第一手资料。周大风、王道兴、方长生、张岳程等民间文艺工作者,为这些歌谣民谚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我们的前辈曾经如此地靠近大海、深入大海、搏击大海,在风浪里讨生活,创作了无数的海洋歌谚,总结了无数的生产生活经验,化作了我们认识海洋、认识鱼类的科普宝藏。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好多歌谚已失去了它们生存的土壤。如劳动中的各种渔民号子,由于机械化操作取代了手工劳作,号子哼唱的形式已不多见,慢慢只能在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中才有机会见识到了。

时代不同了,我们及下一代或许无需再为那变幻莫测的大海伤脑筋,但我们依然生活在群岛,我们都是海的子民,应该为依海而生而自豪。我们也应熟悉一些与海有关的歌谚,传承那些前辈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经典。

倘若到了某一天,当我们的下一代对这样的传承麻木,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时,我想,那是悲哀的。事实上,我们中的很多人,似乎已经分不清市场上的那些鱼类,叫不出很多海产品的名字,不知道盐是怎么来的,看不懂大海上的那些风云变幻,欣赏不了渔民画,理会不了舞台上表演的船拳、渔民号子……

粗粗翻阅本书后发现,有少部分儿歌(童谣)是曾经看到或者听到过的,但大多是记忆里所没有的。我在此抄录几段歌谚,给那些对此陌生的读者朋友,以期共同关注这些正在渐渐远逝的海岛生活宝藏。

《船隔三寸板》:“船隔三寸板,板里是娘房,板外见阎王。”这首歌在旧社会渔民中广为流传。那时的渔船全靠风力和人力行驶,船只又小,经不过风浪袭击,渔民出海捕鱼的危险性很大。

《盐民谣》:“刮泥淋卤苦连天,百担烂泥换担盐。头顶烈日晒脱皮,肩痛腰酸无力气。早晨出门鸡未啼,晚上回家星出齐。”歌谣把海岛旧时盐民的作业状态及悲苦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

《鱼名谣》:“鳗鱼长、鲳鱼扁,梅童头大身体短。飞鱼飞,鲻鱼跳,带鱼贪吃容易钓。墨鱼黑来带鱼亮,鳓鱼肚皮像快刀。乌贼头上两根须,背着砧板游江湖。黄鱼头大,白鳊嘴小,海蜇无眼水上漂。琵琶鱼懒,海鲢鱼唱,箬鳎眼睛单边生。”歌谣把我们常见的一些鱼类特征作了生动形象的展示,当然类似的鱼名谣还有很多,有些采用了对歌的形式表现。

当我们从老一辈人口中听到那些熟悉而渐渐陌生的歌谚时,内心仍会产生莫名的亲切感,仿佛也置身于那搏风战浪的船头,干着前辈们曾经干过的事,与他们有着一样的腔调、一样的胸怀、一样的勇敢……这些歌谣谚语作为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遗产,至今仍有着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希望我们后辈能够对此多一些了解与传播,也许当你深入其中,你会有更多收获的惊喜。

□扬帆集团 姚崎锋

2020-04-01 ——读《舟山市歌谣谚语卷》 11 11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61335.html 1 3 我们是大海的子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