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舟山群岛有个美丽的岱山岛,当年流行歌曲《军港之夜》即在岱山创作而成,所以一直很想去看看。这次借采风之机,终于成行。
岱山岛孤悬海外,似从树上掉下的一片叶儿漂流在海上。弃船登岛,第一脚踩上时,竟然在转瞬之间还往身后回收了一点脚力——怕压扁了这片叶儿。文友们说,这是因为陆地上住惯了的缘故。尽管知道这是岛屿,可感觉上还是飘飘忽忽的,到宾馆后才消退。但我总想找找岛屿与陆地的差异。临窗,潮湿的鱼腥味扑面而来,街市万象跟陆地城市没什么区别。远处,隐约见港口处停泊着渔船,桅杆上红旗飘扬。
岱山是山又非山,只不过是一个突出在海里的小山包,因为历史悠久,风光独特,被称为蓬莱仙岛。李白在《莹禅师房观山海图》中,曾写过对东海蓬莱的印象:“蓬壶来轩窗,瀛海入几案。烟涛争喷薄,岛屿相凌乱。”明清时,岱山更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揽胜,并留下许多千古诗章。于是,自然与人文相交织,历史与现实相辉映,形成了蒲门晓日、白峰积雪等“蓬莱十景”。
中国灯塔博物馆,国内第一个以灯塔为主题的博物馆,就在岱山。一进博物馆,我就被各种各样的灯塔所吸引。灯塔辉映四海,像一颗璀璨的夜明珠矗立于海岸。假若船只航行在狭窄或危险的海域中,自然会借助灯塔的帮助,从那熠熠光芒中领略脉脉深情,同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拉响船笛,以表达航海者的满腔敬意。
自从人类开始航海,航标便应运而生,灯塔就是航标的高级形式。千百年来,灯塔以自己的光明照亮了人类的文明,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谱写了光辉的诗篇。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灯塔渐成文物,但作为一种文化,每一座灯塔都记述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每一座灯塔以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内涵,成为海洋文化中一道瑰丽的风景。
岱山海域,岛屿星罗棋布,舟楫穿梭。于是灯塔荟萃,林立于孤岛岬角,夜空中,指引着航船避险就安。而一代又一代的岱山守塔人,更是为了灯塔不息的光明奉献着青春和生命。想到这些,我对岱山守塔人肃然起敬。
灯塔之外,东沙古镇也是岱山人文历史的见证。那悠悠的古巷,古色古香的民宅,留着旧商号印迹的店铺,还有渔场、盐坨、货栈等,都让人迷醉出神。从地图上看,东沙古镇濒临岱衢洋,曾是舟山最繁华的渔业集镇。东沙角盛产大黄鱼,被誉为“大黄鱼之乡”,历来以渔、盐著称,每逢鱼汛季节,东南沿海各地渔民汇聚岱衢洋。
当时的捕渔人家有首民歌:“红太阳啦海上照,满海浪花笑。对对渔船,穿波逐浪。张张渔网,布满海洋,捞金掏银勤捕捞取啦!带鱼黄鱼,海鳗虾蟹,鱿鱼鲳鱼,乌贼鱬鳎,一网一网倒满舱啦。”体现着渔民丰收的喜悦!
岱山人民是勤劳的,他们以渔盐之利带动了渔镇的商贸发展,相信他们,生活会过得越来越好。
□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