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张宏、苗青夫妇联袂推出的《金华有意思》(2019年8月,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篇幅短小,笔触灵动,刚一上柜,美言频传——“段子体”,有话则长,长则二三百字,无话则短,短则二三十字,实在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我与张宏、苗青相识多年,便慕名索书,次日一早收到他俩签赠的新著。打开扉页,见“致敬有意思的人”赠言,不免“惶恐”起来。因为“金华银”口中的“有意思”,可褒可贬。褒者,“有趣”;贬者,“滑稽”。
年已奔六,去日亦多。回头想想,这辈子除了恪守做人做事本分,业余码篇“豆腐干”,兑几个酒钱(就像无良企业拖欠农民工薪水一样,收不到薄酬亦是常事)外,也就喜欢交个朋友,偶尔“与尔同销万古愁”。
但愿这点“小爱好”不至被人误解,更不奢望就此激励穷苦孩子秉烛夜读,华丽转身。
二
说起当年那场解放思想“大讨论”,虽然许多人记忆犹新,但说得清事件曲直,品尝过写作甘苦的,其实不多。
在我印象中,金华日报开展过两次“大讨论”:一次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栏目叫《醒来,金华》,后改为《奋起,金华》;另一次是1995年2月中旬,栏目叫《醒来吧,金华》。至于“崛起”云云,那又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首次“大讨论”,距今还不到三十年,随时都可打听到当年的参与者。作者把几次大讨论混为一谈,可能是记忆之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金华从当年的“醒来”“奋起”“崛起”,再到当下的“共建”,皆为历史过往,有案可查。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我们虽不能以今日之眼光看待昨日之“大讨论”,但党媒姓“党”,天经地义,特别是一个“大讨论”栏目的设定,是无须“协商”的。
三
“食”乃“吃”的方言,金华南北通用。
方言是民俗文化的根脉,“天生天化”,具有深厚的地域基因,遵循时空自有的规律。它们总是在缓慢变化,呈现一种自然的、血液的联系,生动而活泼。
《金华有意思》读来风趣、幽默,恐怕与大量使用方言不无关系。譬如,挨打—吃柴;很棒—结棍;蜘蛛—八脚蟢;鸡蛋—鸡卵;疼爱—值钿;早晨—五更头,等等。
“段子”98系统梳理了金华市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浦江、武义的方言特点和性格特征,很是专业。这恐怕与作者的职业优势有关。只是,我猜不透,作者又为何单单遗漏了磐安和“金华银”口语中的“hoho”呢?
磐安地处浙中腹地,毗连东阳、永康、缙云、天台、仙居、新昌3地6个县(市),至少有6种方言,且腔调各异,自成音系。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凭的就是开口说话。就像“金华银”,一碰上稀奇古怪的物事,先惊喜后赞叹,脱口而出“hoho”,一猜一个准。
前两天,有幸参与金华文旅形象口号征集推评活动,获知“ho⁃ho,金华”过关斩将,已从上万条形象口号中脱颖而出,挤进终评50条之一。
使用方言,胜于收藏。念念不忘,才有回响。只有让缕缕乡音活在民间,以方言为载体的种种地方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四
人是理性动物。爱上一座城,可以因为一个人,一句话,一份活,也可以因为一种落心入胃的食物。
“出门在外一两个月,回金华逛菜场,赶紧买来三月青……闭上眼轻轻一闻,那种三月青特有的苦味及香味沁人心脾,这才算真正回家了。”(段子152)
食物是乡愁的原始载体,是味蕾上的故乡,是思念和爱的味道。苦涩,乃三月青之魂,金华人爱吃不假。但是否就是“吃讲师”们推评的“第一乡愁”菜呢?
青,老家磐安叫“cen”,是生命力的象征。顾名思义,“三月青”乃时令蔬菜——三月才“青”才“嫩”,才有苦中回甘。
不时不食,是古人的智慧。过了三月,虽说也能买到,但大多育自大棚,内质、口感均不能同“月”而语了。
乡愁是病,食物是药。游子归乡,吃不到想吃的食物,难免郁郁寡欢。但甭担心,他们很快就能在失望中找到消解乡愁的“良方”。因为金华物产丰富,活色生香、舌下生津的美食数不胜数。譬如,胴骨煲、出缸肉、瓦罐鸡、牛清汤、咸汤圆、土馄饨、幺萝饼……哪种味道都不比三月青逊色。
说到底,乡愁是一种源于内心深处忧郁的寻根情结。有时候,乡愁并不是在刻意感受的时候才生发的,而是在你离开家乡的那一刻起,它就如影随形,出现在你喝汤的胃里,出现在你寻觅的眼里,出现在你渴望听到吴侬软语的耳朵里。
来金华工作生活已十年有余,却不敢以“老”自居。因为我很“农民”,时常念想老家那些常吃常新的土菜——咸菜炖豆腐、咸肉滚春笋、红烧小溪鱼、霉干菜炒鲜肉……
五
口味如同阅读,是很私人的。同样一本书,有人说好,有人说NO。这种差异,关联着读者的人生阅历和学识修养。
纸张被我一页页翻过,到了篇末,忽然发现《金华有意思》既没《序言》,也无《后记》。这在我读过的书籍中很少见。
“序”为开篇语。要么“自序”,要么请名家“代序”。即便不“序”,亦该有个“后记”,简单介绍创作过程的所思所想,顺便说说可能存在的“局限”与“瑕疵”。如此,才见客观、讨巧,留有余地。不知张宏、苗青伉俪以为然否?
金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地灵人杰,钟灵毓秀,颇为耐读——仅仅通过日常记录和个人观察,来阐释金华“有意思”,即文化多样性,又殊为不易。
不过,凡事皆有开头。《金华有意思》无疑给那些有心读城之人,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别样路径。
□潘江涛
(作者为浙江省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