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聚焦

水上应急救援 我时刻准备着

——优秀党员陈永峰的初心与梦想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丽水市港航管理局水上应急救援中心就是这样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团队。在大大小小的多次抢险救援中,这支队伍的救援队员展现出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崭新形象。

陈永峰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典型代表,他战过洪水、蹚过泥潭、进过粪池,也抗过疫情,至今身上还留有因水上作业受伤而钉进的钢板。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用行动诠释了党员的忠诚与热爱。今年,他被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授予了“浙江省防台救灾优秀党员干部”称号。

“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

每一段救援经历都是一次成长的印记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并不完全由其起点决定,它总有着时代的印记和独特的心路历程。成长于农村并从农村走出来的陈永峰,不曾想到自己能够成为丽水市港航管理局水上应急救援中心的一名骨干,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2013年6月,丽水市港航管理局水上应急救援中心刚成立前,他从来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凶猛的洪水,也不曾真切地感受过那种可怕。然而,2014年的一场大洪水中,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画面、一处处细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至今记忆犹新。

36小时的不间断救援,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他成长的一个新起点。2014年8月19日晚上6点多,当时陈永峰刚刚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吃上晚饭,身边的电话铃声就突然响了。

“在碧湖有人员被困了,需要救援。”听到电话那头急促的求援声,陈永峰的心跟着也急了起来。时间就是生命,他连晚饭也没顾得上吃一口,就马不停蹄地赶到单位,与同事们带上救援设备,快速驱车赶往了救援现场。

当时,天空是一片漆黑,眼前所见也就是汽车灯光所能照到的地方。在现场,看着快速流动,并发出“怒吼”之声的洪水,陈永峰有点心慌,然而这时更多的还是担心。

由于水位很高,流速又大,尽管还有人在等着救援,但在没有安全保障下,他们也不敢贸然进入村子。陈永峰和同事们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直在等待中煎熬着。他说,这是他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无能为力”的煎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漫长等待。

到了晚上10点多,洪水渐渐退了下去,安全风险基本解除,陈永峰和同事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然而,才松了一口气,另一场救援又让他们感受了什么叫“惊心动魄”。

第二天凌晨3点多,在接到古城岛一对夫妻被困住的信息后,他和同事再次踏上救援征程。他们的冲锋舟在漫天雾气的古城岛周边转悠着,就是找不到被困的夫妻俩。

“黑夜里的迷雾笼罩,就像是科幻片一样。”陈永峰说,这看着有些恐怖的画面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经历。幸运的是,在不远处,他们看到了一丝微弱的亮光,也正是这点光亮给了他们无限的希望。

因为洪水,周边的树枝早已被淹没,为了接近那一丝“希望之光”,他们一边用砍刀砍断阻碍前行的树枝,一边驾驶着冲锋舟缓慢挺进。在接近光亮处时,他们看到了惊讶的一幕:夫妻俩手握房梁,身体悬浮在距离房顶只有30厘米的水面上,手紧紧地握着蜡烛,默默等待着救援。

陈永峰说,比起古城岛夫妻俩的救援,之后的那场救援就更为可怕了。在前往苏埠村养猪场救援途中,他和同事们看到所有的猪都爬到了两边的桔子树上,不断发出声嘶力竭的吼叫声,听着都让人毛骨悚然。

今年50多岁的水上应急救援中心主任余志平说,就在陈永峰他们跳到粪水里救援时,不远处有几条从洞里爬出来的眼镜蛇一直在盯着。若是被咬伤,连救都来不及,想想都可怕。

在这场持续36个小时的救援中,陈永峰在一次次经历中不断的成长。他说:“如果你们在现场,相信你们也会跟我们一样,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坚守,而是只有坚守才能有希望。危险啊,累啊,这些都不算什么,看到一个个人被救出来,就什么都值了!”

“做好一切准备,只有想得越细,工作才更有把握和信心”

每一次出勤都是对救援经验的积累

从年轻的救援队员,一步步在时间和生命的较量中,成长为经验丰富的救援老手,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陈永峰都不曾退却。救援队中,他是出勤最多的,因为他的心中有责任和使命这条“路”。不可否认,他是最优秀的几名水上救援队员之一。

如果说,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积淀与试炼,那么陈永峰的试炼起点便是2013年。这一年,台风“菲特”肆虐整个余姚,万千市民被困水中。年轻的陈永峰在接到任务后,与同事第一时间赶往了余姚。

初到灾区,眼前所见,陈永峰的脸上无法掩饰自己震惊又心痛的心情。他说,不到现场真不知道灾情有那么严重,原来热闹繁华的城镇就像一座被浸泡在污水中的荒城,无法想象这还是能居住的地方……

在余姚救援的第一晚,陈永峰和同事们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跟随军队的车被安排住在了军分区的一个招待所。而这一晚也是他们5天4夜的救援行动中,睡得最好、最舒服的一晚。之后的日子,就没有那么舒服了。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卸下随车所载的冲锋舟,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驾驶着冲锋舟,他们一点点摸索着前进。看到被围困的村民、老人或是小孩,他们及时将他们安置到冲锋舟上,运送到安全地带或避难场所。

“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经历这么大灾难的救援,当看着灾民们那种急切求助的眼神,我的心情是揪着的。”陈永峰说,那种即便平时再怎么处事淡定也无法抑制的感觉,真的不是滋味。

台风过去后,水也开始慢慢退去。此时冲锋舟已经无法开动,他们只好跳到水里,一边拉、一边推、一边救援。因为是第一次经历救援,没有太多经验的陈永峰脱掉了鞋子,赤着脚在水里走动,一个不小心脚上便挂了彩。受到坚硬物的割拉,他的脚上划出了一道口子,他只能把鞋子穿上,继续在水里一边移动,一边救援。至于脚上的小伤口就只好晚上休息的时候再去自行处理了。

陈永峰说,出来之前,他已经做好了接受最艰苦状态的思想准备,然而还是有许多事情是他始料未及的。到了下午2点多,他和同事们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于是,他们在附近找了一个小店,准备买点东西垫垫肚子。可谁承想,小店的食物已全部被买空,连桶方便面或是面包都没有了。

最后,他们遇到了街道办事处的好心人,拿了3个面包让他们充饥。这件事也给陈永峰上了很好的一课:今后在救援中要充分考虑各种复杂情况,尽可能去做好面对特殊情形的一切准备,只有想得越细,工作才能更有把握和信心。

7年后的一天,陈永峰又有了一次对外执行救援的机会,此时的他已经多了几分成熟与老到。2019年8月10日晚上10点多,他接到支援台州临海的救援任务后,便第一个赶到单位,并做好了出发前的各项准备。

风雨中,他们一路前行,一路观察着沿途路况。到达临海后,在一段前进的路上,由于水很深、很大,心细的陈永峰便停下了车,专门去探了探水,根据经验判断,车子还是可以开过去的。于是,他上车继续前行,第二天凌晨4点多到达救援地点。

这次救援中,他们驾驶冲锋舟,凭着丰富的经验,穿过狭窄的小巷,穿过危险的泥墙,踏着一深一浅的污水,第一时间把高烧病危的老奶奶送到了医院。15个小时的连续作战,他们共转移群众达350余人。

“因为有些事情总需要人去做,我是党员,必须顶上去”

每一种选择都是自我超越的试炼

2020年的春节,陈永峰正享受着在家陪伴孩子的幸福时光。而此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他所有的计划与预想。从一名社区防疫工作志愿者,到成为承担入境来丽人员接站防控服务工作者,他冲向一线、奔赴在接近新冠病毒的最前端。

从农村成长起来的陈永峰,一直有着一种很朴实的品格,加上多年来在水上救援一线的锤炼,身上更多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他说:“每一次参与‘战斗’,我都不是为了出名,我只是想做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陈永峰始终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3月10日,在他的主动请缨下,他与同事刘健一起分别赶赴温州龙湾机场和成都双流机场,成为了承担入境来丽人员接站防控服务工作的87名工作人员之一。

在他准备赶赴温州机场的前几天,家人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距离新冠病毒更近了。谈及家人的担忧,陈永锋说道:“仔细想想,对于家人确实也是很抱歉的,既不能陪伴他们,甚至还让他们担心。但是在那种情形下,我实在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因为有些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我是党员,必须顶上去。”

一到温州龙湾机场,他和组员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你们的航班几点到温州机场?”“到达机场的话我们会统一接送”……类似的电话对接在温州机场服务组的工作现场成为了常态。陈永锋说,他们不停地接听各类有关华侨回国的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华侨们的问题;此外,还要仔细核对各趟航班的具体信息情况,对接接机相关事宜……

温州龙湾机场每天的到港航班将近100趟,陈永峰和组员们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9点到夜里12点,有时甚至到凌晨2点,可以说是异常的艰苦,但为了战胜疫情,他们必须做好“坚守”,做到“闭环”管控。

忙碌和奔波是陈永峰他们在服务组工作的日常。在接到机场防控信息群里有红码人员的信息后,群里回复、车辆调度、掌握信息、向指挥部汇报……每一个流程都清晰明确。仅仅半个小时的时间,医护人员迅速穿上防护服跑着进场,填写信息上报。工作人员迅速完成人员的带离。

为了让回丽水人员感受到家乡政府带来的丝丝暖意,陈永峰和组员们还会帮助在温州检测的华侨办理留院手续,购置生活必需品,经常是一忙就忙到凌晨一两点。除此之外,他们还为华侨们准备了“接侨暖心包”,包里放置了口罩、水、食物、电话卡等回国的急需物品。

“这么严格的举措,不仅是为了社会,也是为了我们,所以大家非常支持,也为工作组的良苦用心点赞。”从境外回丽的华侨邹先生在温州机场体验到工作组热情周到的接送服务后,感慨万分。

在温州龙湾机场承担入境来丽人员接站防控服务工作的这次经历,不仅让陈永峰听到了忙碌而坚定的脚步声,也让他看到了什么是众志成城的力量,而且服务组的工作人员都做好了长期坚守的准备,纷纷表示: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谈及此事,陈永峰激动地说道:“真的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次防疫服务工作,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当得到众多侨胞的认可和好评时,我更感到无比的开心。我是一名党员,最难的‘硬骨头’我来啃,这就是我的使命。”

□本版文字 朱国金 余彬 朱佳敏

□本版图片 由丽水市港航管理局提供

2020-08-20 ——优秀党员陈永峰的初心与梦想 11 11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08278.html 1 3 水上应急救援 我时刻准备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