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聚焦

挥舞大手笔 书写大交通

——余杭交通辉煌“十三五”回眸

五年一飞跃,余杭交通乘风破浪,阔步前行。

余杭区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南翼、大杭州都市圈中心,是杭州与上海、南京、合肥等方向联系的必经之地。

借力长三角地区交通大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余杭交通挥洒大手笔,扎实推进快速路网建设,打造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真抓实干,改善优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民生礼包”不断加码;同时,稳步打造一支交通“铁军”,建立行业管理新秩序,确保交通运输行业安全有序。

“十四五”临近,余杭蓄势待发,全力争当全省建设“重要窗口”排头兵,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开创交通运输高质量可持续快发展新局面提供持续有力保障。

内通外联,打造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今年6月24日,在临平市民的殷切期待中,望梅路互通正式开放通车,实现“一环”(望梅高架路)全线贯通的同时,更通过“一环”使“三路”(秋石高架路、留石高架路、东湖高架路)真正串联成线。至此,临平副城“三路一环”快速路网全面实现互联互通。

作为拉开城市发展框架的主干道路,快速路网的蓬勃生长,以如椽大笔擘画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带来发展之变、格局之变。早在2016年初,余杭交通就做出了科学判断——扎实推进区域快速通道、城市骨架设施建设,实现“三城三镇”与杭州主城区快速通达、区域内畅通便捷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余杭完成城市快速路投资163.07亿元,建成320国道快速路(秋石快速路北延)、东湖快速路北延、临平环线快速路、世纪大道快速路等,快速路网格局基本形成,对外交通联系极大改善。全区联系道路方面,“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东西向快速通道,将极大方便临平、崇贤、良渚、未来科技城等各片区之间的联系,缓解老东西大道、绕城北线的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余杭交通编制“四好农村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3年以来建设“四好农村路”672条共计840余公里,打通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铺就乡村致富路、幸福路。在“四好农村路”激发下,不少镇街闯出“农村公路+”乡村旅游、历史人文、产业经济等交通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并越走越宽。

目前,余杭公路通车里程2397.3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95.22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以杭州绕城高速(一绕)、绕城西复线(二绕)、杭徽、杭长、杭宁、申嘉湖杭、沪杭、杭浦“两绕六射”154.1公里高速公路为骨架,5条普通国道和3条普通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络,公路网密度位居全省前列。

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于出行的要求不断“升级”,要“畅”更要“美”。“十三五”期间,开展“一带十路”“两区十线”“八口八线”美丽公路建设和运河四改三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完成9个示范节点、7条示范路打造和110公里县道以上路况提升,打造了良渚遗址区、大径山景区、超山景区等公路精品环线和京杭运河文化带部分节点建设。提升和新建绿道37.6公里,提升和新建绿化276.2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0余个,极大提升了当地路域环境,改善了当地民众的出行质量。

此外,“十三五”期间,余杭形成“两主三辅”的铁路网布局,实现与上海、南京、合肥等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直接联系;建设(含续建完工、开工)城市轨道/城际轨道交通10条线路,总长度96.94公里,运营总里程达44.67公里;初步形成余杭高铁站、临平汽车北站、余杭汽车站为主体,40余个公交首末站、23个地铁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将高铁、高速、城市快速路、城市轨道交通连接成网。

用心服务,为城市发展贡献交通力量

今年7月1日7点01分,首趟余杭始发到上海的高铁列车G7556次准时从高铁余杭站驶出,于8点03分到达上海虹桥。

16分钟的停靠,让旅客检票进站的时间更宽裕,更好地满足余杭市民的通勤需求。同时,作为杭州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余杭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之路又迈进一步。余杭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始发列车的开通,对拉近上海与余杭的时空距离、优化余杭创新创业环境意义重大。

为了助推城市发展,余杭推出的“民生礼包”远不止于此。2017年9月28日起,余杭以沪杭高速余杭至杭州段为试点,进行了辖区内高速公路通行费政府购买服务的有益尝试。至2019年8月,陆续对沪杭、杭徽、杭长3条高速余杭至杭州段实施了政府购买高速通行费。

今年8月1日起至2021年12月31日,使用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记账卡的浙A牌照1类客车,在杭宁高速公路仁和收费站至南庄兜收费站之间路段往返通行时也可免费。至此,余杭共有4段高速免费通行,每年为民众及企业“埋单”通行费2.1亿元左右。

“用财政为市民往返杭州主城的通行费埋单,是余杭的一项长远民生工程。”余杭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广实施“市民出行,政府买单”的减负惠民举措,可以不断拉近与杭州主城间的时空距离,实现“优势凸显、民众受益、城市疏堵、绿色交通”的多赢目标。

“用心”,更体现在“最多跑一次”。从2017年起,余杭区交通运输局就高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并不断深化。目前,该局共有174个审批类事项,所有事项均已实现跑零次,即办事项比例、承诺期限压缩比、浙江政务服务网网上办比例、材料电子化率均达100%;交通窗口率先在区行政服务中心推出“最多跑一次”事项二维码扫一扫服务,获得办事群众好评,回访满意率100%,被授予杭州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及区行政服务中心服务之星窗口。

此外,“十三五”以来,余杭坚持以发

展公共交通为交通治堵的重要手段,制定临平创业城、良渚文化城、未来科技城、西部山区公交线网优化布局方案,落实地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公交衔接配套,累计新增、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22条,新增、更新新能源公交车887辆。

触角延伸到更多角落的同时,公交车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今年10月,“数达专线”功能上线,通过APP,市民不仅可以查询线路、站点以及车辆实时位置,还可以发起“数达”包车和拼车服务,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数达专线’在常规公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升级,具备定时定点、快速直达的特点。”余杭交通相关负责人介绍。

锻造铁军,维护行业系统安全稳定

今年8月底,按照“局队合一”的模式,余杭区交通运输局在杭州市区县中率先完成机构调整设置和人员分流转隶,成立了余杭区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下文简称“执法队”),依法统一行使公路路政、道路运政、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等执法职能。

新组建成立的执法队通过强化队伍的纪律和比学赶超意识、建立初审法制员制度、组建执法监督专业队伍以及开展“守初心、担使命、塑形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等举措,锻造一支交通执法“铁军”。

与此同时,这支“铁军”迅速行动,加强对客运、货运、维修、驾培企业日常检查;对客运公交站、高铁口、地铁口、高速口、杭州西站等重点区域以及320国道、104国道、235国道、09省道、东西向快速路等重点路段开展巡查。

依托执法力量下沉,执法队积极参加镇街社会治理大联动,持续开展“两客一危”、工程车、网约车、“两非”车、超限运输、交通违法行为等各类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

“十三五”期间,余杭交通始终积极创新行业管理,稳步增强行业综合治理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充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掌上执法、非现场执法等载体,余杭不断提升监管效率和覆盖率;通过不断强化“四个平台”建设,与属地镇街、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联动合作,持续开展道路交通“三严”整治、“两客一危”、工程车、网约车、“两非”车、超限运输、扫黑除恶等各类专项整治,确保行业系统安全稳定。

“十三五”期间,累计查处非法营运、网约车违法312起,普货违法587起,危险品运输违法257起,超限违法2638起。同时,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排查整改事故隐患10823处,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5264起。

砥砺前行,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

回首“十三五”硕果累累,展望“十四五”催人奋进。

“十四五”时期,余杭交通将全面推进立体交通先行区、美丽交通样板区、数字交通引领区建设,加快完善全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形成网络化、品质化、智慧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支撑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基础先导和引领示范作用,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示范区。

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贯彻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全面构建余杭至嘉兴(上海)、湖州(南京)、宣城(合肥)、黄山(南昌)、金华(温州)、绍兴(宁波)六大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提升综合运输服务能力。配合全区轨道线网建设布局,构建以中运量快速公交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和确立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出行模式。

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推动规划建设智能化、行业治理现代化、社会服务人性化,打造全国数字交通第一区。

至2025年,计划推进综合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00余个,综合交通有效投资超过3000亿元,全区综合立体交通线网总里程超过3500公里;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余杭交通软、硬实力。

□本版文字 崔义刚 王黎娜

□本版图片 由余杭区交通运输局提供

2020-12-24 ——余杭交通辉煌“十三五”回眸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73563.html 1 3 挥舞大手笔 书写大交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