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后吴小学,是一所距今已有200多年办学历史的乡村学校。2016年该校完成扩建后,虽然学校硬件条件超过了不少永康城区的学校,但该校的招生工作仍然没有起色,一个年级甚至只有十几个本地生,连班级满编也是一大难题。
为改变这一局面,2019年8月18日在永康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后吴小学由永康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教进附小”)接管,成为了该市推进城乡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的第一个试点单位。同年10月,附小教育集团后吴小学正式挂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次合作达到了1+1>2的效果,也意味着永康市城乡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探索取得了成效。
有机融合提升村校影响力
集团化办学作为永康市教育局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部署,对教进附小和后吴小学来说来得有点“突然”,起初家长们还是有这样的担心:“牛奶稀释,浓茶兑水。”
如何有机融合成为当务之急。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集团化办学必须重视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集团内部必须打破两校之间的隔阂,立即从教进附小抽调了6位优秀教师援教后吴小学。“我们将教师支教下乡的机制与集团化办学结合起来,后吴小学则是定点单位,解决了该校的师资问题,就是解决了根本问题。”附小教育集团总校校长陈波表示。
光有“输血”不够,更要“造血”。集团化办学一年以来,总校与后吴小学坚持课程共研、文化共融、师资共享,在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质量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后小模式”。通过两校区之间送课交流、成果展示、课题共研,后吴小学的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办学特色凸显,社会影响力也得以扩大。
乡村小学生生源的不断回流正是城乡教育集团化的突出成就体现。在后吴小学加盟附属小学教育集团的消息传出后,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回了后吴小学就读。在2019年招生中,一年级从原定一个班扩招到两个班,62名一年级新生中有56名是本地生。
2020年该校的招生细则一出,除本区域生源不断回流外,还有石柱镇等外区域的生源也来电咨询。“招生前一晚就开始排队,学校发现以后就开始陆续疏散。有些家长还担心排不上号,早上5点便又在校门口排队。而我们的招生时间是早上8点。”附小教育集团后吴小学校长杨雀庭向记者描述着招生当天的状况。
据介绍,去年计划招3个班120人,但现场排队报名就远远超过了。不仅附近区块的生源前来报名,就连管辖后吴村的前仓镇都有不少生源被吸引过来。事实证明,教进附小的“名校+村校”的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大大改善了永康市城区学校教育拥挤的局面。
一体化打造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据了解,后吴小学已经科学制定了“223”内容丰富的并符合教育集团城乡两校实际的劳动教育模式,“2”是两大版块劳动课程内容,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与校外劳动教育课程;“2”是校内劳动教育课程两方面分支内容,校内环境卫生劳动教育课程、校内生活技能提升劳动教育课程;“3”是校外劳动教育课程三方面分支内容,校外环境卫生公益性劳动教育课程、校外基地种植养殖劳动教育课程、校外家务劳动教育课程。
从去年秋季开学,学校就精心选拔有丰富劳动经验的劳动课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系统设计每一门劳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在相应的年级开设相关的劳动课程,让孩子的实践成长与知识学习的螺旋上升密切结合起来。
事实上,劳动教育最大的难点还是劳动教育评价模式的建立。后吴小学也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一班一田”为载体,探索“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教师评价主要对劳动课堂、班级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班级劳动效果等方面,采用听评课、定期检查、随时抽查、观摩等方式进行“积分”。通过评价考核,督促每个学生参与劳动,实现全程可记录可追溯可视化。
“学校所做的不是单纯的劳动教育,我们期望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以学校育人目标为统领,连接家庭、学校、社会,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结合全面、客观、真实地记录课外劳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体系,形成的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陈波坦言。
在后吴小学操场的背后,是一座充满生机的“大花园”,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在春天温暖的阳光下生长着。这就是附小教育集团学生劳动教育基地。该劳动教育基地占地30多亩,集种植养殖为一体,设植物种植区、动物养殖区、休闲体验区、手工制作区4大区块。
“我们利用乡村学校的特有资源,开发‘农业特色+劳动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解决了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场地、资源不足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均的双难题。”在陈波看来,当下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劳动教育,这意味着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正在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为让学生在农业劳动中接受真正的劳动教育,陈波校长早在多年前就开始谋划劳动教育基地,筹建过程当中得到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这也让基地名副其实地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场所,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朱郑远 方彬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