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窗

●随想

笔蘸分水塘

6月11日,陈望道雕塑亮相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新华社照片)

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分水塘,怀念分水塘。想念它的美丽,想念它的宁静。

这是义乌城西一口普普通通的山村水塘,山里的水不断流进来,又从这里分流到下游更多的水塘和水田里,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淳朴的山民,养育了尊敬的陈望道先生。

水塘的东边,屹立着一株大樟树,像一位长髯飘飘的老人,向人们讲述着分水塘的故事,讲述着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的情景……

五四运动后,陈望道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希望,风尘仆仆地从日本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受聘浙江第一师范。“一师风潮”后,陈望道被迫辞去教职。不久,这位知识分子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事——翻译《共产党宣言》。

在老家分水塘那间柴房译书的日子,是艰苦的,是忘我的。有一次,母亲给他送来了粽子和一碟红糖。由于译书太专心,陈望道将墨汁当成了红糖,用粽子蘸着吃得津津有味,结果满嘴乌墨。

据乡亲们从上辈人那里听来的故事说:那时候,陈先生家里的灯光,总要亮到很晚很晚,有时要亮到鸡都叫头遍了。正如一位诗人所赞颂的那样:灯燃通宵烛,笔醮分水塘,先生回故居,志在译华章!

凝聚心血的《共产党宣言》译本终于出版了。鲁迅称赞陈望道“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把这本书翻译出来,对中国做了一件好事。我看望道这个人就比北京那些吃五四饭的人要强得多,他是真正肯为大家着想的”。

1936年,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毛泽东说,有三本书,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

除了译出《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还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论著《修辞学发凡》,撰写了我国第一部简明美学理论《美学概论》。一生创造三个“中国第一”,此生不虚矣!

甚至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陈望道一边在医院养病,一边孜孜不倦地撰写《文法简论》,求索悬而未决的文法问题。生命不止,求索不息。

分水塘把甘冽的山泉分流出去,滋润着每一株大树,每一棵小草;陈望道先生则把革命的真理,传播到全国各地,造福千秋万代。而今的分水塘村,在文化礼堂内新设了单独的陈望道陈列室,并以陈望道故居为中心,拓展建设望道纪念馆、共产党宣誓台等平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来弘扬红色文化,赋予分水塘村新的生命和内涵。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诞生已有100多年了。这本2万字的小册子,栉风沐雨,经久不衰,真理的光芒依旧闪耀。       

□徐益丰

2021-06-17 ●随想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127194.html 1 3 笔蘸分水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