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我在博物馆看到你的老报纸哎!我觉得你的收藏真的很有价值!”听着朋友、邻居的评价,陈金国觉得自己的收藏之路虽然艰辛,但是值得。
陈金国是安吉交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职工,他收藏的这些老报纸,目前被安吉博物馆借用,成为庆祝建党百年的展品。作为一名红色收藏爱好者,报纸只是他藏品中的小部分。
走进陈金国家中的收藏室,记者着实震惊了一把。领袖像章、雕像、画像,红军的刀具、炮弹壳、茶壶,八路军、新四军臂章,解放军、志愿军胸标,战争年代的纪念章、奖章,泛黄的书籍、报刊……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从金属材质到纸质藏品,十几平方米的空间,红色藏品琳琅满目。陈金国的红色收藏之路,要从一幅毛主席画像说起,那时,他26岁。
那是1994年的一天早上,陈金国在吃早饭,有个知道他喜欢红色物品的朋友匆匆来告:13公里外,一户农家有一张铁皮的毛主席像。陈金国赶紧放下碗筷,跨上自行车,赶到农民家,见到那张已有斑斑锈迹的毛主席铁皮像。
“我当时一看到这张铁皮像就喜欢得不得了。毛主席的头像还是朝右边的,非常难得。一般的主席头像都是朝左边的。”陈金国回忆。
村民开出400多元的价格,而当时陈金国月收入只有50多元。于是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借遍身边的亲戚朋友才勉强凑齐。“借钱时,有人说,自己没什么钱,还搞什么红色收藏,连饭都快吃不上了。”但是陈金国还是走上了红色收藏之路,而且越走越远。闲暇时,他就去周边城市,只为多寻一些有价值的老物件,古玩市场、破旧老街、革命根据地……有红色痕迹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陈金国为何如此痴迷红色收藏?“我父亲是一名军人。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他还经常拿一些部队的肩章回来给我认识。从小,我就感受到人民对于共产党的爱戴之深。我觉得有义务和责任,把这些红色藏品传承下去,让人们牢记革命历史。”
他拿出一个肩章对记者说,这是他父亲留下的,“虽然我的父亲去世了,可他的肩章我一直保留着,看到他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红色物品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红色文化的象征,也是我惦念父亲的一种方式。”
收藏之路上,有付出,也有“诱惑”。大概是2000年,一位老板走进陈师傅家中,希望用4万元钱买下陈金国所有的毛主席像章。家人都赞成卖掉这些像章,陈金国沉默着把自己关进收藏室,抚摸着这些藏品,想着自己的初衷,一夜无眠。第二天,他毅然回绝了这笔买卖:“我收藏红色物品,只是因为它们是我心中的信仰,信仰是买不来的。”
近两年,陈师傅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报纸又有了“偏爱”。他时常去收购站淘一些老报纸,或者去拆迁区蹲守,扒别人不要的废箱子,他自嘲“我那是在拯救文物”。这些老报纸被安吉博物馆借用展出,唤起了不少参观者的记忆。
如今,小小的收藏室里有3000多件红色藏品,价值上百万元。在他的影响下,外孙对收藏也表现出兴趣。陈师傅说,如果子孙喜欢,就传承给他们;如果子孙不喜欢,就全部捐献给村集体,供村集体的博物馆展出。
一个物件,记录着一段历史,表达着一种文化,体现着一种精神。一件件藏品的背后,有故事,也有感动;一次次忘我的迷恋,是专注,更是信仰。 □记者 袁梦南 通讯员 张馨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