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点
全市禁鸣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噪声污染,让城市交通在安静有序中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车辆驾驶人养成良好驾驶的习惯,体现市民的良好涵养和宽容之心,展示城市人文情怀,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无声胜有声。
近日,广州市公安局发布了《关于在全市范围实施机动车禁鸣喇叭措施的通告》:每日0时至24时,全市范围所有道路禁止机动车鸣喇叭。违者罚款150元,不记分。该通告一出,网上顿时热闹起来。有人称减少交通噪音污染是好事,能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和居住环境,还城市“清静”;也有人表示禁止鸣喇叭会带来诸多不便,还有可能是行车安全隐患。
其实,“禁鸣令”已实行多年了。从法律角度讲:《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规定,驾驶机动车不得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0条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近年来,很多一、二线城市相继划定明确的禁鸣区域,力求创新管理手段加强城市交通噪声污染治理。只是,效果总是阶段性,大街上仍然是“声声入耳”。
喇叭噪声的污染,是对交通和谐的干扰和破坏,已经成为城市公害之一。很多城市居民对其是极其厌烦的,尤其是靠近街道的住户。据有关调查数据:长期生活在震动和噪声环境中可使人烦躁、恶心、头痛和失眠,其中70分贝的噪声可使5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突发性的60分贝噪声也可使人从睡梦中惊醒,噪声还是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喧闹环境中儿童智力发育更是会降低20%。既然喇叭噪音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禁鸣喇叭为何禁而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司机性格急躁,对汽车喇叭的使用太随意。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鸣笛的问题完全推给司机,交通拥堵、非机动车和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是司机鸣笛的原因。很多司机的鸣喇叭行为,本意在于安全警示与提醒。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绝大多数司机素养是高的,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按喇叭。但总有一些性格急躁的司机容易“路怒”,按喇叭纯属为了发泄。这就不得不施以处罚了。
宁静的城市环境是每位市民的美好心愿。禁而不止的喇叭声,终究是文明城市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保护环境,创造安静生活氛围,这是民心所愿,大势所趋。全市禁鸣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噪声污染,让城市交通在安静有序中运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车辆驾驶人养成良好驾驶的习惯,体现市民的良好涵养和宽容之心,展示城市人文情怀,提升城市品质,让城市无声胜有声。
□特约评论员 张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