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为推动交通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市的开局之年。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湖州港航”)以“探路者”“先行者”姿态,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理念,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以数字先行引领、促进绿色转型、加强成果转化为内容,着力打造数字先行港、绿色生态港、转型发展强港……作为共同富裕的“先行官”,“碳中和”、绿色交通、可持续发展正日益成为湖州港航领域的发展标签。
审批帮办一键通 打造数字先行港
日前,船员陈先生没跑过市民中心,就在城东水上服务区领取了他申请的《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许可(内河个体)》,用他的话说,就是“快捷又顺心”。
“这是数字化改革在审批帮办领域的一次新的结合。”城东水上服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湖州辖区,每年都有3000余名船户办理证件。船户要办证,就必须要提交申请材料,等待审核,三到五个工作日之后才能到办事点取回申请办理的证件。
在传统方式下,船户需要在服务区停船后,到城区市民服务中心申请办理,待证书审批完成,又得回到办证中心取回。这样的方式不仅耗费了船户的时间,也增加了成本。
“现在我们上线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小程序,船员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办个证至少跑两次办证中心,现在只要在小程序上点击自己所需办理的事项,提交申请材料即可,前后操作都花不了五分钟。”城东水上服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值得一提的还有船户可以预约取证地点,到水上服务区下船即可拿证。
目前,小程序已完成初步内容开发,船舶国籍证书签发延续、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换发等事项已被纳入审批帮办线上服务,同时,实现服务区取电取水、污染物排放等基础服务数据接入,船员凭一个小程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水上服务区各类服务功能“一码通行”和“一端获取”,实现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交通可持续发展,坚持数字驱动,增强发展动能。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使人享其行、物畅其流。为此湖州港航数字化改革,聚焦民生,“数智”服务解难题,推动智慧港航发展,给水上运输参与者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欣喜变化。
湖州港航打破传统船舶相关业务的办理模式,创新船舶相关业务办理思维,探索内河船舶从“出生”到“报废”的全过程审批集成服务,便利水运企业、船户、船厂、船舶交易服务机构,让数据多跑路,船户少跑腿,实现企业和个体营运船舶的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办理。
数字赋能美好生活。湖州港航打造集政策传递、通知公告、行业服务、投诉举报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统一门户——港航政务信息“一窗通达”,做到从业企业和个人的服务全覆盖,做到了达到“一窗式服务”的目的。
三大数字应用场景的建设,实现了从船户、船主到船企业,所有水运参与者智能化服务的全覆盖。
水上污染零排放 打造绿色生态港
6月26日,国内首艘纯电动集装箱船“国创号”正式下水,标志着全国内河航运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国创号”是全国首艘64标箱标准化智能新能源集装箱船,总吨位994吨,是我国首艘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内河绿色智能集装箱船。该船每年可减少燃油消耗13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0吨。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实现交通低碳转型发展,是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实现交通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湖州港航在生态绿色的征途上奔涌向前。
6月1日,全国首个岸电使用财政补贴政策《湖州市港口岸电推广应用补贴实施办法》正式实施。近2万名航区船民可享受比居民用电低一半左右的优惠电价,岸电价格也由最初的1.4元/千瓦时下降到现在的0.314元/千瓦时,378套岸电设备覆盖辖区,发挥效用,让船员用得上电、用得起电、用得好电,进一步提升绿色岸电使用效率,打造绿色循环低碳港口。1-9月湖州港累计使用岸电67.05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10%。
用好电更要管好电。今年,湖州港航启动建设湖州港口岸电营运政府监管平台,岸电使用数据同步共享交通、电网等相关部门,并在线监控船舶岸电使用情况,初步形成了船岸共通、全港共享、全域共管的岸电管理新生态。
平台以船岸互通为目标,主动对接国家岸电云网,使岸电管理由码头端延伸至船舶端,打通了船岸监管链条。开通岸电使用二维码,船员只需轻轻一扫,即可完成用电监控、预约接电、豁免申请、故障报告、岸电信息查询等操作,简化了船岸接电流程,为船舶使用岸电提供了信息化便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动交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科技创新。
在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船舶与港口防污染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胡林建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上各项数据。“长湖申航道上,船号为浙湖州货3050的船舶,污水柜液位已高……”即使远隔20多公里,他仍旧及时“喊话”船户,并帮助选择就近水上服务区,尽快抽取船内污水。
这是全省首个建成启用的船舶与港口防污染监控中心,这里就像“千里眼”,随时随地监管污染“零入河”。平台以全港214个监控探头为眼睛、以2670个船舶“北斗”智能终端为武器,构建起一个“看得清、够得着、管得及”的防污染治理专业化体系监测大屏,全天候监控湖州港籍100至400总吨内河货船生活污水柜的位置信息、储水情况、液位变化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并远程阻断偷排行为,生活污水扫码回收时还能自动计量、积分结算,实时数据同步上传至船E行平台,生成电子单证。
水运向可持续交通模式的转变,必须打通人员环节,实现交通的绿色特性。湖州港航自2020年起,开办省内首家船舶与港口防污染能力提升培训学院——“水牛学院”,量身定制水运防污染集中化教学,提升水运从业人员素养。截至2021年9月,学院共组织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50余人次。
水运成果强转化 打造转型发展强港
1-9月湖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42.6万标箱,同比增长9.7%,稳步领跑全省内河。眼下的湖州港,不但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喂给港和辐射内陆的“桥头堡”,更成为长三角节点枢纽港,引领着全国内河水运的高质量发展。
2016年,以“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湖州港航打出水运转型发展“组合拳”,推进水运供给从数量增长到品质提升转变。
为进一步提升港口码头的整体效能,为集装箱运输提供更大的便捷和更优的环境。湖州港航加快整合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港口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关闭小散码头246座,整改提升码头234座,建成生产泊位94个,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型公用码头,实现了“腾笼换鸟”,而从“运石子”到“运箱子”,湖州港的这一变化,靠的是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通集装箱运输瓶颈,打造开放大通道。自2017年以来,湖州港货物吞吐量已连续四年超亿吨,今年1-9月吞吐量为9783万吨,同比增长18%。
近几年来,湖州港航加强内河航道建设,京杭运河四改三工程,浙北集装箱航道建设,长湖申西延航道建设……不断完善着湖州水上高速网,目前全市四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344.99公里(三级航道168.67公里、四级航道176.32公里),占通航总里程的29.39%,居全省前列。
一条条“水上高速”被激活,让湖州港通江达海的速度不断加快。10月28日,位于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内的湖州上港国际港务有限公司码头正式开港营运,湖州内河集装箱运输再添新名片;安吉上港凭借与上海港集团的资本合作,吸引“马士基”“地中海”等23家船公司入驻,出口集装箱可在家门口通过水运直达全球主要港口,成为浙江省内河集装箱运输“领头羊”,辐射带动区域外贸经济聚集的核心园区;而德清港务和长兴港务依托浙江海港母港优势,不断优化航线网络布局,集装箱吞吐量也在连年攀升。
干支通达、通江达海的航道,为湖州临港经济发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装备制造、金属新材、新能源、绿色家居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因水而生、临港而兴,长湖申线湖州段就串起了南浔的木地板、吴兴的特种钢材、长兴的新型建材三个百亿产业集群。
如今,内河水运、临港产业、生态城市融合发展新模式已初具雏形。
回首五年转型的成果,当下湖州港航站在更高起点、更高标准上,全力谋划着推进湖州市内河水运更高质量的发展。
湖州港航联合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海事大学)完成《湖州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并以此为总纲总图,对照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结合湖州港的特点和功能定位,在2021-2025年加快实施“3210”发展战略,推动湖州内河水运由“转型发展示范区”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跃进。
□本版文字 袁梦南 徐玮
□本版图片 由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