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天台疫情防控指挥部设在县委县政府的大楼,4月30日,牟宏宇抵达时,里面已经聚了不少人,加上椅子、电脑、打印机、堆叠的文件,角落里还堆放着方便面和几张行军床……简单的陈设和不断进出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之后的日子里,牟宏宇在多次因为调度转运连轴转而感到困乏的时候,都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不先躺会儿休息一下?然而,直到5月7日牟宏宇完成任务离开天台的那天,疫情防控指挥部里的那几张行军床依旧空置着,一周多的“白加黑”高强度工作中,没有一个人用过它们……
“只要任务下来,就去干”
“4·28”疫情仿佛一场风暴,席卷了天台。4月30日凌晨,接台州市交通运输局调度指令,市交通运输直属执法队队长牟宏宇成为台州交通执法系统首批赴天台支援的人员之一。
在此之前,台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已调集360余辆大巴车和近500名驾驶员紧急驰援天台疫情隔离转运工作。牟宏宇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合理进行组织调配,确保发挥运力最大化。“疫情刚开始的那几天,待转运的人员比较多,保证车辆运行安全、保证驾驶员休息到位、合理调配运力,三大责任都在我们指挥部,压力很大。”
牟宏宇记得,自己完全熟悉所有转运环节、乡(镇、街道)情况等内容大概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回到指挥部后,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把所有车队的转运车辆情况梳理了一遍,并给驾驶员设置8-10小时的休息时间以确保安全转运,同时按照转运目的地距离(市域内外)分配相应的转运任务。一个临时的转运制度很快建立了起来。
让牟宏宇感到庆幸的是,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平台在本轮疫情的人员流调及隔离转运工作中也开始发力。“之前我们都是用电话联系,现在我们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派单,同时还能及时更新数据、分析数据,掌握驾驶员动态、实时运力、乡(镇、街道)用车需求和人员转运进度,可以做到无缝衔接、数据明晰、任务明确。”
“指挥部里不坐了,去现场”
转运制度建立之初,指挥部便迎来了不可避免的磨合期,每个街道的转运需求和进程不尽相同,加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所有人变得更加忙碌。每天早上7点,牟宏宇到指挥部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跟随市领导动身前往各个乡(镇、街道)进行蹲点指导,帮助解决困难。“因为核酸检测安排在白天,我们需等流调结果,指挥部的领导们就会说:‘这里不坐了,现在就去现场,直接去解决掉’这类的话,行事雷厉风行。”
牟宏宇对几个画面印象很深——街道上停满了转运大巴,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出动,说话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几乎每个人的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有时候一个街道只有几十个工作人员,却要对应几千人的隔离转运量,联系、统计、组织转运、卡口执勤、物资分配,一环扣一环,工作量非常大。还有一线的志愿者和驾驶员们,转运期间天气热,他们穿着防护服、尿不湿,来来回回协调工作、执行任务,没有半句怨言。有的驾驶员甚至会主动要求给他们加派任务。”
“最后10小时,坚持”
5月6日18时许,根据疫情防控精密智控平台显示的数据,天台全县尚有最后一批人员待转运。指挥部下达了天亮前必须转运完最后一名人员的命令。“但有的电话联系不上,有的则是因为各种原因不配合接受转运。恰恰这些人是转运难度最大的。”牟宏宇说。
指挥部内,一众负责调度转运的人员不敢停下,空气里弥漫着冲刺的紧张感。窗外的天色已经开始暗沉,牟宏宇站在电脑前,平台信息依旧实时滚动更新。接下来,就是督促、配合乡(镇、街道)尽快根据下派数据,全部转运清零。
但根据前期排摸,有两位需要转运人员的户口所在地位于赤城街道,转运工作自然归到了相应街道的任务数里。但石梁镇与赤城街道相距较远,往返时间需要近2个小时。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了保证最后一轮转运按时完成,同时减少传播风险,街道立即派专用车辆从县城出发,直接前往石梁镇接人。返回时已是深夜。
直到现在,牟宏宇还能精确地记起一个时间点:5月7日5时35分,那是天台县最后一名待隔离人员踏上转运车辆、被送往指定隔离点的时间。至此,本轮战疫实现社会面清零,最困难的日子终于过去。
如今,在天台连续多日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似乎已成为了牟宏宇身体的一部分。5月12日,返台5天的他仍然没办法完全从抗疫实战的状态里抽离出来。“现在天台社会面清零虽然完成了,但只是阶段性的胜利。接下来,要把隔离人员一个不少地安全转运回来,还要开展防疫实战复盘工作、不断优化流程。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没到真正放松的时候。”
□记者 张诗雨 通讯员 陈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