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百家汇

从建筑业“清退令”说开去

微观点

只有让工人政治上有引领、素质上有提高、发展上有空间、权益上有保障,才能更好地营造出人格平等的社会氛围。

近日,多个省市发布了建筑业“清退令”: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男性及50周岁以上女性三类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2020年农民工人口总量为2.86亿人,平均年龄为41.4岁(11年前此数据仅为34岁),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人口占26.4%,意味着在接下来的10年,将陆续有7540万农民工达到60岁退休线。而16-30岁的农民工比例已从2016年的31.9%逐年下滑至2020年的22.7%。也就是说,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加速步入“退休”行列的同时,他们的“补充”力量却并没有跟上。有专家分析,如果建筑业清退令全面生效,建筑工地将会失去20%—30%的主要劳动力。

今年3月初,人社部发布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43个职业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37个属于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

许多工种招工难的原因,无非是工作相对辛苦、薪资收入一般、社会地位不高、退休待遇不理想等单种或多种因素。但实际上,目前有的工种尤其是那些有技术含量或者辛苦程度高、脏活累活险活的日薪资待遇,已明显超过某些白领;这也意味着,如果你能吃苦、放下架子,一些低学历者收入已高于高学历者。未来,一些劳动型、技能型行当的人力成本还会增加,新的“脑体倒挂”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重点放在学历教育,在于管理型、科研型、脑力劳动型的人才培养,一度职业教育成为短腿。农民工大量进城,弥补了体力劳动型行业的用工不足。然而,随着农民工数量的下降以及新一代农民工就业观念的更新,如今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接受新的考验,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及时扭转,中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将严重削弱。

今后,我国的制造业要提档升级,要产生更多的专新特精企业,必须要有相匹配的高素质产业工人。百姓的生活成本要下降,也需要传统行业用工的相对充裕,毕竟机器换人、智能服务能缓解这一难题,却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力。只有让工人政治上有引领、素质上有提高、发展上有空间、权益上有保障,才能更好地营造出人格平等的社会氛围。

□特约评论员 林上军

2022-05-21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232456.html 1 3 从建筑业“清退令”说开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