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着大海的气息,沿着那条长满美丽记忆、而又被先人的足迹打磨得溜光圆滑的街巷石阶,我又一次踏上了这条铺满悠扬的浪声、去往舟山大鹏岛的渡口小路。一条老式的小型客渡船,在沥港和大鹏岛之间来回摆渡已经半个多世纪,在当下大桥连岛的舟山群岛,这里是为数不多的、尚保留着交通渡口和小渡轮的岛屿。
记得上一次去往大鹏岛,是两年前了,一些记忆还历历在目,触手可及。渡船从离开沥港码头到靠上大鹏岛,也就不到10分钟时间。渡轮是免费的。早几年来回双程只收5角钱,前几年干脆免费了,渡轮的运行、维修、人工工资等,全部由当地政府买单,每一个摆渡的乘客,只需在渡轮上稍站片刻,用心倾听船舷外悠扬的浪声就可以了。
与沥港隔港相望的大鹏岛,和许多的江南水乡一样,河流纵横,水系发达。虽是仅有4.09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岛,但是土地肥沃,适宜于耕种,曾经是沥港的农业基地。站在渡船上望过去,大鹏岛掩映在一片雾霭迷蒙中,海滩却仍闪动出波浪晶莹的光泽,阡陌纵横的乡间村道蜿蜒着通向小村的每一个角落,似乎是牵扯着一堆黑白相间的陈旧的积木。岛上有数量众多且比较上规模的古民居,主要有胡家大院、刘家大院、沈家大院和杨家大院等,分布在大鹏岛的几个重要位置。据一位老农介绍,大鹏岛兴旺的时候,全岛有七八百户人家,而现在仍在留住的居民,可能不足百户,仅500来人,且大多以老年人居多。
胡家大院就在离河埠头不远的斜对面,于是我们就熟门熟路地走了进去。胡家大院也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灰墙石砌的大门,高大的山墙,飞檐斗拱,可见曾经的气派。外墙部分由于历经风雨,早已青苔斑驳,有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走入庭院,虽略显狭小,但不失幽静。木结构的房子,分为上下两层,虽不宽敞,倒也亮堂。木枋画栋,过道连接厅堂,墙门的西侧,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容纳着四时的节气变化。房檐下放着一口七石水缸,用来承接雨水,供住户饮用,也备作消防用水,可见以前居民的安全意识也是十分强烈的。从胡家大院出来,沿着田间小路往右侧拐弯不过百米,就是刘家大院了。刘家大院是平房,但是占地面积比胡家大院略大一些,三进深度,每一进都有天井回廊和阶前过道,显得宽敞通透,是比较典型的江南人家的建筑布局。
大鹏岛上那些保持着传统生活习惯的村民们,依然享受在鸡犬相闻、袅袅炊烟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这片依港而建的古村落,日日熏染在悠扬的浪声里,迎来朝霞、送别暮霭,聆听渔舟唱晚,陶醉在一幅海岛悠闲的慢生活图景里。青苔的檐瓦,纵横的小巷,蜿蜒的石板路,午后的暖阳笼盖着这片古民居,映入眼帘如同欣赏一幅结构粗犷的油画。那些石砌的院墙,已经颇有年代感,在阳光下散发着清冷的光,虽然棱角分明,略显生硬,但这一点也不影响这座古村落本身的韵味。走进这片古村落,石头垒砌的古朴之风迎面而来,村舍的墙面、窗台、阶梯,都是用石材垒砌,而各家的院子里面,更能看见村民使用过的石凳、石磨、石捣臼等。沥港现存的石屋大多保留着明清建筑的风格,挑檐立柱,石梁门框,镂空雕花的石窗,虽然历经岁月风雨侵蚀,却依然不失其精巧和雅致,这些渔村民居的文化遗存吸引着一批批游客的目光。
史料记载,大鹏岛的第一批住民,大多是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政府结束对舟山的海禁后,从隔海相望的宁波镇海迁入,他们靠海吃海,大多从事渔业和海运业谋生。一批从事海运行业的先民,发迹后在大鹏岛上建起高宅大院,以求光宗耀祖。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大鹏山的古民居安静地伫立在那里,老宅子和留守的老人们依然静默地聆听着风声雨声。这片沉淀了数百年兴衰历史的古民居,近年来不断吸引来更多的乡村旅游爱好者,使海岛古村落的人文旅游资源,日益凸现出其潜在的价值。
回望大鹏岛那片颇有历史年代感的古民居建筑群,那些原住民们守护在舍不下的故园情结和抹不开的乡愁情怀之中,而这一条窄窄的港湾,这一艘苍老的渡船,渡的不是一拨拨的乘客,而是一种裹挟着悠扬浪声的大海情怀!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