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心里就总想着一个字:赶
三门县农村物流服务中心目前有8辆物流运输车、11名驾驶员。连日来,郑士都觉得自己像个陀螺一样,分拣快递、核对订单、清点货物、搬运装车、外派送货……哪个环节缺人,就立刻替补。
16日当天,郑士都的“角色”是分拣员。车厢内大约有1000票快递,大小不一。他弓着身子,迅速拾拣起一件,用巴枪录入运单信息后,再给车厢外的下一个分拣员进行快递入库扫码,一套流程下来大约1-2秒。20多分钟的时间里,郑士都始终无法完全直起腰。他来来回回重复着同一个动作,沉默得像一个机器。
“还没有准备年货,每天都上班,只能让家人去买一点。”郑士都有些无奈,但也表示理解。成为乡村快递员前,他曾在三门的顺丰网点干了几年城区快递配送的活,此后又开了一年出租车。重新进入物流行业,郑士都很快找到了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而突如其来的陌生感源于时间总是不够用。“现在电商、物流真是越来越发达了,没想到在农村送快递也这么忙。”临近年关,包裹量增加。一个多月以来,郑士都上班时心里就总是想到一个字:赶。
赶着出发送件、赶着分拣扫码、赶着揽收货物……“就算是下了班,也要赶着回家吃完饭睡觉,因为第二天还要早起。”郑士都有时会觉得特别疲惫,但仍旧尽可能快些将包裹送到顾客手中。“就是坚持嘛,没别的方法。要过年了,更要保证包裹正常投递。基本上现在快递在共配中心分拣装车后,次日就能送达。这既是工作,也是一份责任,希望大家热热闹闹地过好年。”
不打烊的物流服务站
如果说共配中心是快递进村前的一个关键节点,那么村级物流服务站则是村级末端物流服务网络的终点。
2022年1月,因为临近学校,交通便利,杨丽娜经营的文具店便成了包家村电商(快递)服务站。一年多来,寄取快递的村民越来越多。“刚开始的时候,每个月来的包裹只有几个,寄件的更少。”杨丽娜回忆,为了给自家的快递服务站“打广告”,每到上下学时,她就会向校门口的家长交流推广。“有些人虽然不住在包家村,但是孩子在这里上学,来我这拿快递也方便。”
“滚雪球”效应就在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中慢慢产生,包家村电商(快递)服务站的辐射触角延伸至乡镇更远的地带,成为更多村民取件的最后一站,同时也带动了文具店的生意。去年12月,在村里经营手工红糖的小店主动找上门,把网络订单交给杨丽娜寄出。“4、5月份的时候,每个月的快递件数就涨到了五六十件,往后一直保持递增,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件。现在每个月都能增加一部分可观的收入。”杨丽娜说。
春节前,由于包裹增多,杨丽娜干脆把店里四层货架的顶层清空改造,专门用来放置快递。“我们春节不打烊,自家的店24小时开门,随时可以拿快递,还能送货上门。”杨丽娜在柜台和货架间忙碌着,每个快递盒上,她都用黑色的马克笔标注好收件人姓名,然后再排列整齐。“顾客不用弯腰找快递,一抬头就能看到。”
截至目前,三门县的快递进村业务覆盖率已从2021年的10%提升至100%,月投递进村包裹量也从几千票攀升至21万票。2022年,全县农村快件月均投递更是达到了18万余票(不包括主城区和集镇中心村),同比增长833%。而类似包家村电商(快递)服务站的村级物流服务站,在三门全县已签约建立195个,乡镇覆盖率达100%,农村行政村网点辐射范围3公里内实现了百分百全覆盖。
对于未来,刘晨还有更多的计划。比如扩建农村共配中心、完善配送设施、加快资源整合和统仓共配、开发线上小程序、搭建“1+4+N”综合服务平台……“农村的发展和城市一样,也需要有更多选择。这个春节只是一个开始,相信会越来越好。”刘晨说。
□记者 张诗雨 通讯员 王丹妮 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