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抑郁症像一条黑狗,有一类精神心理疾病带给人的感觉不光有黑狗,还有狂躁的火龙,这便是“双相情感障碍”。
历史上很多名人,比如梵高、达·芬奇、柴可夫斯基、海明威、贝多芬、丘吉尔、林肯、诗人海子等,都曾受“双相”困扰。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20岁时患上双相障碍,若未得到系统治疗,他将损失12年的健康、14年的工作能力和9年的预期寿命。
●典型表现:一会像冰一会像火
人的情绪一般分五个状态:抑郁,低落,正常,轻躁狂,躁狂。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又被称为躁郁症。
如果把抑郁症发作时的情绪低落比喻成冰,那么双相患者的情绪就像在上演“冰与火之歌”,时而冰冷,时而火热。
双相患者“一个相”是向上的,轻躁狂或躁狂发作时,人会感觉自己很嗨、情绪高涨、兴奋话多、精力旺盛、自信满满等。另外“一个相”是向下的,抑郁发作时,人会情绪持续低落,高兴不起来、不爱说话、不愿见人、吃不香睡不好、精力体力都不济。
在大众眼里,渐渐有了“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的印象。比如,音乐家罗伯特·舒曼一生中有两个创作高峰,都发生在轻躁狂发作期。但舒曼最终的结局,是在疯人院绝食自尽。
●“双相”更“青睐”高智商人群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本人及其近亲属,从事创造力相关职业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正常人。
国外有心理学家曾统计了1400位艺术家,其中74%的人具有双相的特点。
美国西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躁狂型双相障碍患者在完成创造性想象任务时,会表现出高于常人的创造力。
临床发现,一些品学兼优、少年早慧的高中生或大学生,也会遭遇双相情感障碍;有的企业家具有轻躁狂的某些特征,比如睡眠需求少、精力充沛、社交活动多、富有感染力。
●如何识别“双相”信号?
正常人的情绪也不是一条直线,会经常波动起伏,但会在一定范围之内,不给自己带来痛苦,也不给他人带来困惑。但双相患者的情绪波动是极端的,并且严重影响生活。
双相有4种发作形式:抑郁发作、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和混合发作,情绪就像过山车。其中,创造力较强的“轻躁狂发作”来得快去得也快,容易被忽视;超过70%的时间是抑郁发作。
双相障碍首次多为抑郁发作,一至数次后会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早期识别成为关键,重点是对轻躁狂及躁狂发作的重视与识别。
·轻躁狂期,核心症状为情绪高涨、易激惹
1、持续至少4天的心境高涨、情绪增强和活动增多,觉得身体和精神活动富有效率;
2、社交活动增多、话多,与人过分熟悉、性欲增强、睡眠减少等;
3、易激怒,小刺激可出现大情感波动,行为鲁莽。
·躁狂发作的诊断要点有:
1、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
2、异常并持续情感高涨或易激怒,表现为自我感觉良好、自负,不能听取一点反对意见,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
3、思维活跃并难以约束,话多语速快,严重者出现思维飘忽不定;
4、精力旺盛,睡眠需求减少或根本不睡觉等;
5、可能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等,幻觉相对少且短暂。
此外,双相障碍发作常具季节性特征,即初冬(10~11月)为抑郁发作,夏季(5~7月)出现躁狂发作。这也提示我们,春季时要注意家人有无情绪异常高涨的倾向,深秋、初冬有无情绪低落的趋势。
●降低发病风险先做好两点
双相障碍的治疗需注重综合、长期原则。目前,药物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患者精神状况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综合性护理干预。心理治疗、运动、情绪调节都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国外研究发现,运动对双相障碍治疗的贡献高达20%~30%。
双相障碍可以通过控制发病因素,达到一定程度的预防,比如:·保持良好睡眠
长期睡眠质量不高,多梦、易醒、失眠等造成精神紧绷,容易增加患病风险。可以采取运动如瑜伽,理疗如头部按摩,多晒太阳等方式促进睡眠。·及时排解压力
来自社会环境或工作、生活上的长期压力,也会增加患病风险。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避免负面情绪累积。
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的。我们需要对心理疾病保持一定的警惕和觉察,发现苗头及时就诊,多数人依然可以拥有光彩的人生。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