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君
微观点:爱的管教绝不可缺少,责任和义务也不能没有,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爱孩子,就要用“爱护的管教”约束孩子。
近日,作家苏小懒在乘坐广州至珠海的动车时,孩子安静坐着,却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此后,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明了事情,表示感觉被冒犯,明确表态反对区别对待,并呼吁公众对婴幼儿家庭要有包容度。此事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一度冲上热搜榜第一。
在苏小懒公开乘坐动车被冒犯的帖子后,舆论出现不同声音。
有人认为乘务员行为不恰当,“他有没有去提醒那些吵闹的成年人?”“孩子其实都懂的,他们一样会感觉到被冒犯,而这种冒犯对他们的伤害我相信大于对成年人。”也有不少家长纷纷分享,自己带孩子被提醒的经历:孩子安静坐着,就被多次提醒不要打扰他人,希望对孩子多些宽容。
也有人认为这种提醒只是出于乘务员基本义务,并没有什么问题,是作者太敏感。“人家做自己的工作,你孩子安静也不用太在意,不用对号入座”“人家提醒有什么不对?不用太敏感。
有律师认为,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铁路方面的做法在合法性上并无问题,近期关于高铁车厢孩童吵闹引起的纠纷较多,舆论给予了铁路方面较大压力,为了维护车厢内的秩序,铁路工作人员选择劝解带孩子的家长“管好自己的孩子”并无恶意,也不涉及侮辱、诽谤、寻衅滋事,是正常的履职行为。不过,如果乘务员在说话的语气和方式上不恰当,让乘客感到不适,甚至觉得受到了歧视,铁路方面还是需要加强对乘务人员的培训。
关于近期高铁上的“熊孩子”所引发的争议,7月25日,“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指出了争议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并尝试着给出“破题”的方法——试着从“1米高度”的视角看看世界。作者在文中提道,教育学上有一句话:“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与其斥责“熊孩子”是公共秩序的“破坏者”,不如把目光移到孩子眼中的世界,以此来改善我们的公共空间。
当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教育至关重要。
杨绛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下不同程度的的顽劣;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人生就像一只储蓄罐,你所付出的每一份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打包还给你。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孩子,放任自流,做父母的必须大胆管教孩子,约束他们错误的哭闹行为,要把管教和爱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脱节。
笔者以为,爱的管教绝不可缺少,责任和义务也不能没有,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爱孩子,就要用“爱护的管教”约束孩子。希望我们都能相互体谅,个别乘客也不要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孩子,对身边的他人多一些理解,对他人的处境多一些共情,是不是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