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这座千年古城,城依山,山傍水,水绕城,由于受季风不稳定性的影响,这里每年夏秋之际都可能遭到台风“洗礼”。
三门到临海,浙江交通集团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这条北融宁波、南连温州、西承金义、联动杭州湾、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动脉”正在进行。
不久前,项目刚开完隧道爆破专项会议,并制定、认证了“堵王”猫狸岭隧道爆破的相关方案,准备大干快上时,5号台风“杜苏芮”、6号台风“卡努”的相继出现,让项目建设者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准备迎接风暴的到来。
也许是天公作美,双台风都是擦肩而过,虽带来数天的大风和降雨天气,却并未给工程造成更大的影响。正如部署会上,项目指挥部副总指挥陈翔所言:“安全工作十防九空是常态,但不得不防。不论台风最终是否登陆、是否经过,我们都要做好万全准备。”
关心的是柴米油盐的“天大小事”
“你是否知晓你的安置点?”“食物和水够不够5天的储备?”“带我去看一下你们储备药物的情况”……
时间回到7月31日,随着防御台风“卡努”部署会议的结束,项目指挥部迅速成立了由指挥部领导和安全处主要负责人带队的3组现场排查督导小队,前往现场监督指导参建单位合理进行施工组织安排,落实现场防御、人员安置、应急抢险资源调度,以及灾后恢复重建和复工复产等工作。
陈翔作为总负责人兼任督导小队的队长,到现场的第一件事就是直奔宿舍区的冰箱,检查柴米油盐是否到位。“我们项目大部分工人都租住在附近的民居内,这类砖混结构的房屋达到一级住宅的标准,完全具备‘度台’的标准,所以这里检查的重点就是万一遭遇台风,工人‘吃饱’和‘穿暖’的问题。”陈翔说。
7月26日,台风“杜苏芮”督导时也有类似的场景。
项目指挥部安全处处长史森枭有防台风经验,加上对台风的到来早有预期,提前对项目所有作业人员开展了多次防台防汛安全教育培训,并组建了应急保障队伍。考虑到台风天气带来的最坏情况,项目指挥部提前采购面包、牛奶、泡面等物资,提前联系了附近酒店、礼堂作为临时安置点,确保必要时所有人员能够就近安全撤离、吃住不愁。
抗台期间,项目指挥部出动排查65人次、排查整改隐患29条、安全宣贯700余人、落实紧急避险安置点4处。
让现场迅速“安静”下来
“6号台风‘卡努’强度逐渐加强,正向我国东部沿海靠近,或在台州登陆……”7月31日,新闻正在播报台风的最新进展,1标安全副总监温金虎关掉新闻,戴上安全帽,驾车赶往现场。
刚经历过台风“杜苏芮”的温金虎,对防范台风已有一定经验。他首先赶到施工现场,向工区内的工人布置防台事宜;当看到三门互通处防护毛竹片和铁皮围挡尚未完成拆除,便立即安排人员整改。
4标安全科长都瑞松也同样赶往灵江大桥北岸施工平台。“立刻把吊机移到指定位置,再安装刚性拉杆进行固定,然后布置缆风绳……”龙门吊,是现场最核心的施工设备之一,也是面对大风危险系数最高的设备,都瑞松与现场管理人员一起,迅速组织现场队伍开始加固设备。
在平台的其他地方,工人们按照指挥,有条不紊地执行着防风措施,照明灯柱拉上缆风绳,底座再通 过焊接进行固定;气罐陆续被移动到铁笼内,牢牢锁住;零散结构物打包装车撤离……
不多时,平日里喧闹嘈杂的工地逐渐安静下来。
这几天的施工现场,还有许多温金虎和都瑞松,他们按照属地防台要求、项目防台部署和应急手册要求,各司其职、迅速行动,全面开展防台工作。
新手按照手册来,也能做到大差不差
从7月30日到8月1日,与严阵以待的项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逐渐放晴的天空与回升的气温。台风“卡努”也从临海登陆到“V”字型路线,调头改道东北方向,与临海擦肩而过。这也让多天以来一直高度紧张的项目指挥部工程处黄宜春松了一口气。
黄宜春负责工程口,也是防台工作组的一员。从乐清湾大桥到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看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每天早上洗漱之前,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每天晚上睡觉前,最后一眼看的还是天气预报。”黄宜春说,“只有把握好天气变化,才能科学地安排当天及次日的工作。”
充足的经验是安全防台的前提。项目指挥部里很多人都来自乐清湾大桥、宁波舟山港主通道项目,他们具备恶劣天气下海上施工的经验。如果没有经验,台风来临时,可能就连一块宣传牌在哪里加固、如何加固、加固到什么程度都不了解。这时,制订有针对性的《防台防汛工作手册》就尤为重要。
项目部指挥部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对母公司浙江交通集团各项制度和应急预案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了专属于本项目的标准化方案。
翻开《甬台温改扩建台州北段项目防台防汛工作手册》,大到桥梁、隧道,小到隔离栅加固铁丝,现场每个环节都有其对应的防范措施。黄宜春笑着说:“哪怕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台风的人,只要按照我们的手册一步步落实,都可以把防台措施做得大差不差。”
□林木 王乾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