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奋楫笃行二十载,谱写时代新答卷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擘画了引领浙江发挥优势、锐意进取的宏伟蓝图,打开了浙江科学发展之门,引领浙江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八八战略”引领下,宁波交通运输事业进入了一个跨越发展的黄金时期。

宁波舟山港初步迈入世界一流强港行列;杭州湾跨海大桥让天堑变通途;杭甬高速铁路实现杭甬“1小时交通圈”;“乡镇15分钟上高速”“村村通等级公路”“村村通公交”“四好农村路”成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宁波连续荣获国家公交都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绿色出行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称号,成为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创建城市。二十年来,宁波全力构建“内畅外达”的立体交通新时代,实现了从区域开放门户到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的精彩蝶变,迎来了从建设港口城市到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大跨越,昂首迈入加快建设交通强市的新征程。

东方大港,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3月,新晋全球最大集装箱船、最大载箱量达24116标准箱的“地中海泰萨”轮,稳稳地靠上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8月,全球首艘双翼动力风帆超大型油轮“新伊敦”轮顺利靠泊大榭港区实华码头。近年来,宁波舟山港凭借优良的水深条件和优质的港口服务,持续吸引全球各类“最大船”靠泊,历年已累计接卸全球最大40万吨矿船超300艘次,挂靠2万标准箱及以上集装箱船超1200艘次,曾多次接卸全球最大油轮“泰欧”轮,历任最大集装箱船“现代阿尔赫西拉斯”轮、“长范”轮、“长益”轮等,显然成为全球最大船的“网红打卡地”。

二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推进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的重大构想,2006年正式启用“宁波—舟山港”名称,一个崭新的东方大港由此诞生,2015年实现以资产为纽带的实质性一体化。

宁波舟山港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依托航道、水深优势,在高瞻远瞩的规划布局下,宁波舟山港以全球港航界瞩目的加速度飞快崛起。截至2022年底,宁波港域已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118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36个,30万吨级巨轮可自由进出港,成为中国超大型巨轮进出最多的港口;2009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5.77亿吨,首次位居全球海港吞吐量第一;2017年成为全球首个超“10亿吨”大港;2022年货物吞吐量超12.5亿吨,连续十四年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从2003年的不到300万标准箱,发展到2022年稳居全球第三的3335万标准箱,年均增速高达12.8%;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2015年排名全球第23位,2021年首次跻身前十强并保持第10位至今,排名超过了东京、休斯顿、釜山等全球知名港口城市。

如今,宁波舟山港已开辟了300余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勾画着“港通天下”的航运贸易网,其中“一带一路”航线数从74条增加至120条,积极打造海上战略支点,深度融入全球开放体系。对内则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多式联运优势,腹地覆盖江西、安徽、陕西、甘肃、新疆等内陆16个省市(自治区)、61个市,成为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

宁波舟山港承担了长江经济带45%的铁矿石、90%以上的油品中转量以及1/3的国际航线集装箱运输量,原油、铁矿石、煤炭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港口的19%、17%和6%,石油储备能力占全国的11.8%,是中国大陆主要的集装箱、矿石、原油、液体化工中转储存基地。随着大榭港区实华二期45万吨原油码头正式投产,成为当时亚洲最大、中国首个正式投用的45万吨原油码头,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原油运输紧张局面。

今后,宁波舟山港将继续不断优化临港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临港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利益共享的港产城供应链,发挥宁波“制造+贸易+物流”叠加优势,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形成“以港兴市、以市促港、港强城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成为真正的硬核力量。

高快成网,全面融入大湾区经济圈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二十年来,宁波交通始终保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力推进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接轨上海、融入杭州,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高速公路县县通达,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内河航道等级不断提升,构筑起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大桥为媒,沪甬携手共奔赴。宁波与上海,一衣带水、隔湾相望,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直线距离不过200公里,却隔着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的杭州湾。500多年前,王阳明乘船北上要经历几夜的风浪辗转;25年前,宁波人去上海探亲访友,要绕行杭州近120公里……而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15年前,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天堑变通途,宁波人开车跨过杭州湾2小时到上海的百年梦想终于实现。这条全长36公里的“卧波巨龙”,曾让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2003年至2008年间,他曾六次视察大桥工程,并为大桥通车专门发来贺信。大桥缩短了宁波与上海之间的陆路距离,使宁波从原本的长三角交通末端,一跃成为交通枢纽。今年“五一”期间,大桥车流已经突破了日均11万辆大关,减少社会绕行成本超百亿元。

大桥改写着交通脉动的同时,更影响着城市格局。作为杭州湾的“黄金通道”,大桥的贯通促成了上海港与宁波舟山港成为组合式港口群,也加速了高端产业项目和创新要素流向长三角南翼,“近水楼台”的前湾新区更是借桥腾飞,从引进吉利、大众两家整车车企到顺势打造相关产业高地,再到形成产业链优势,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高铁为径,唱响杭甬“双城记”。宁波与杭州,作为浙江“双子星”占据了全省GDP近半壁江山,企业藤蔓相连,地域同气连枝。2013年6月,跨越宁波的第一条高铁——杭甬客专正式通车运行,宁波到杭州只需要50分钟左右,比过去的1.5小时的动车运行时间再次缩短。2016年G20杭州峰会期间,杭甬“双城记”首次提出,杭甬高速铁路载着高铁时代的速度优势,扩大了城市间同城效应,让“双城记”的画卷越来越清晰、成色越来越足。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如今,宁波交通不断舒经通脉,内外交通迎来巨大变革。2022年12月28日,“空铁一体”宁波枢纽三大先导工程同时开工,这是宁波推进“空铁一体”、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更好地融入国家大交通网络体系的重大枢纽工程;2023年1月15日,通苏嘉甬高速铁路首根桩基在前湾新区开钻,项目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建成后将实现宁波至苏州、上海等长三角重要城市“1小时交通圈”,宁波至北京“5小时交通圈”。与此同时,甬金高铁即将在年底通车,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复线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稳步推进,沪甬跨海通道指日可待。

“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共富新图景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交通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官”。二十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宁波农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

村村通公路,如“毛细血管”哺育乡村大地。宁波农村公路建设起步早、等级高、投入大。放眼四明大地,一条条通往农村的公路,全方位助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去年,宁波作为全省唯一城市获国家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称号,全市已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48个。

村村通快递,城乡公交惠及千万民生。宁波在美丽公路建设过程中,以惠民利民为宗旨,高度重视公路服务内涵的延伸与拓展。目前,全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超过90%,建成农村物流网点2375个,实现了建制村的全覆盖。

村村兴百业,交旅产业全面融合。通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许家山石头村的农村公路,石村驿站呈现古村新风貌;象山乡道下莲线上,伊家公路服务站方寸之地却别有洞天,与水库、山涧浑然天成,不仅服务车辆和游客,还美成了一片风景……这些“四好农村路”,有的串起了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美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的连通乡村民宿、特色农业产品基地,成为农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康庄道;有的沟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成为传承文化,弘扬历史的交通使者;有的通向科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海港港区,为高新产业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现代物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为动脉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年来,宁波以服务国家、省、市战略为导向,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来谋划打造现代交通物流体系,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保供稳链,畅通产业大动脉。伴随着一声汽笛长鸣,今年7月1日,一列载着70高箱摩托车的海铁联运专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首发,缓缓驶入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这标志着首趟“渝甬精品快线”班列顺利开行。同月,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中国电建号”光伏专列顺利开行,“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的光伏产品可在义乌的铁路口岸装箱,运往宁波舟山港登船抵达海外。

作为大宗物资集散地,国际物流大通道,宁波市既有“一带一路”重要基础设施,又包含国家和省级的高能级平台,2019年,宁波-舟山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2022年宁波成功申报第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试点城市,成为长江经济带重大战略物资中转集散的重要枢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关键节点。去年,宁波海铁联运突破145万标准箱,较2009年正式运行时的1690标箱增长近860倍,总量跃居全国第二位,为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提供保障。

朝发夕至,服务社会大民生。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去年10月,宁波入选国家第三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为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生产和商务的配送需要,多年来,宁波充分结合全市产业集群、商贸网点、交通枢纽和居民聚集区的分布特点,整合、提升现有节点资源,持续完善三级物流网络。如今,八大综合物流园区高效运作,医药、建材、跨境商品、超市仓配等七大二级物流网络基本建成,上百个末端共同配送站全面布局,实现了配送进社区、进商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2022年,宁波物流企业达到1.6万家,其中3A级以上207家;拥有各类冷库935座,冷链库容量超过110万立方米,位居全国前列;顺丰、圆通、申通、中通、韵达等全国主要品牌快递企业在宁波设立了11个快递分拨中心,年均处理件数超过20.8亿件,推动全市物流配送体系更畅通、更高效、更低碳。

“公交都市”,打造绿色出行新风尚

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护绿”环保意识早已深入骨髓,成为共识。二十年来,宁波始终用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实践的发展,轨道交通、常规公交、慢行网络,成为宁波交通“添绿”的三张网。

轨道连网,联通港城新速度。2014年5月,宁波轨道1#线一期开通试运营,成为浙江省第二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如今,轨道运营里程已达到186公里,规划中的6-8号线建设齐头并进,轨道交通已成为宁波市民公共交通出行首选。

车道智行,增进出行幸福感。中心城区、重要客流走廊等区域划设了“八横八纵”的公交专用道网络,采取多种交规举措保障公交先行。近三年来,宁波新辟公交线路47条,优化调整150余条,开通特色公交35条,更新新能源车辆2842辆。形成了“轨道交通为主要骨架,公交干线为快速走廊,公交支线、微线提供‘喂给’服务,接驳换乘高效便捷”的总体线网格局。

慢行顺畅,全龄友好更便利。“开门见绿,出门有道”。宁波统筹推进绿道网络建设,绿道里程达到2095公里,位居全省前列。绿道串联起沿线自然、历史和人文资源,满足人们开展步行、慢跑、骑行等活动,甚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宁波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推动绿色出行、服务提质。通过建设P+R停车场、开展“轨道+小遛”联合活动等方式,缓解核心区域拥堵压力;积极探索“出行即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地铁一到、公交即发”的微环线、社区直达地铁站“招手即停”的微公交、“即时下单、及时响应”的“网约巴士”,都是宁波在公共交通方面的不断尝试。2023年初,宁波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示范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76.7%,乘客满意度92.3%,城市交通逐步实现更低碳、更绿色、更高质量发展。

奋楫扬帆正当时,厉兵秣马再前行。回望二十年历程,宁波交通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始终坚持发挥交通的先行官作用,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运输服务“软联通”;始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激发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始终坚持大局意识和目标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推进交通运输工作,不断续写发展新篇章。

面向未来,宁波交通人当继续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精神,继续坚持“八八战略”统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党建引领发展,以改革释放动能,以创新激发活力,高水平打造交通强市,擘画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美好画卷,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探路先行!

□本版图片 由宁波市交通运输局提供

□本版文字 林杨 余明霞 吴宇熹

2023-08-31 6 6 交通旅游导报 content_380148.html 1 3 奋楫笃行二十载,谱写时代新答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