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百业,路畅促振兴。
“十四五”以来,全省综合交通投资突飞猛进,各大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绍兴市完成交通有效投资168.5亿元,同比增长9.7%,综合交通投资完成率连续列全省第一。
大投资、大建设,就意味着更大责任担当。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锁定“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的总目标,致力于助力锻铸“浙路品质”的品牌形象,立足省市试点,全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标志性成果,推出一批“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努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的“绍兴名片”。
本文深入挖掘该中心“阳光分包”试点、项目法人责任制、交竣工智评系统以及省级法治品牌创建四大特色工作亮点,以奏绍兴交通工程建设“品质曲”。
把工程分包放在阳光下进行
近日,笔者在柯诸高速了解到,该项目运用数智化建设协同管理技术创新,创建“1+5+X”数智建管系统,创新设置“阳光分包”等特色模块,对项目关键要素实施全链条数字管控。实现备案合同在线公开,与项目现场设置的分包公示牌形成“线上+线下”双透明化。并且对工程分包等与资金支付采取捆绑式管理,让近700份合同全部实现资金支付有据可查。像柯诸高速这样运用各类手段实现“阳光分包”的,在绍兴在建交通项目上还有不少。
一直以来,交通建设工程违法分包整治是各地交通部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阻碍“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推进的绊脚石。如何更进一步的规范市场,成为各地交通部门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
绍兴市是我省首个在全市域范围内进行工程“阳光分包”试点工作的地市。作为牵头单位,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高站位、高标准打造“阳光分包”试点的全新标杆。
去年6月,绍兴市正式启动试点工作,通过市、县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广泛宣传动员,确定8个新开工的交通在建项目参与试点。专门成立试点工作小组,研判施工分包管理重点、难点,针对分包管理典型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施工分包的阳光化、透明化分包管理新模式。
一年来,各大试点项目上,分包活动更加透明,分包程序更加规范,分包管理更见成效、更显主动等。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市将继续打磨升级“阳光分包”试点经验与成效,形成可复制、能推广、有亮点的“绍兴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交通领域建设提供分包管理新思路,切实发挥项目“阳光分包”的引领作用,助力构建风清气正建设新环境,护航“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
全面砌牢项目法人责任墙
近年来,交通工程点多面广,桥隧比重大、技术等级高、施工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质量安全监管压力和风险并存。为了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围绕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目标,全力提升监管质效。通过深化“监管+服务”,加强全市交通建设项目管理。
2022年7月,该市出台《关于加强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的通知》,无论是工程招投标管理、建设期对参建各方的管理直至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管理,强化建设单位全过程全方位管理责任,配套出台《绍兴市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规范性文件;结合半年度的全市交通建设工程综合大检查,对各建设单位从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程序等多方面展开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专项晾晒,督促各项目建设单位查缺补漏建章立制,规范项目管理行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为全面推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交通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引领下,不仅压实了责任,管好了工程项目,还涌现一大批示范成果。像杭绍甬高速杭州至绍兴段越东路互通连接线工程克服水下施工检测难以操作等问题,反复试验论证得出一套完整的水下高压旋喷桩施工工艺工法;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新东线工程在软基处理上形成吹填联合高压差动力降水固结建造工法……
项目法人责任制管理的“绍兴经验”正逐步形成。
交竣工验收实现一屏掌控
工程干得怎么样,符合不符合验收标准?在非数字化时代,质量验收对于交通质监人来说,十分繁琐;如今,在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一个小小的交竣工智评信息平台就给搞定了。
这套系统通过检测现场实时定位、检测设备物联改造、检测记录与报告电子签发、检测数据实时预警、检测结果一键评定等功能,提升了检测抽样科学性、检测行为规范性、检测数据真实性,也为基层检测人员减轻了负担。
2022年6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制定并印发《“浙路品质”综合集成应用建设方案》,该系统被列入2022年项目基层应用场景之一,并作为“浙路品质”重大应用的唯一子场景入围2022年交通数字化改革基层与社会试点项目清单。2022年11月,交竣工检测智评系统作为“浙路品质”数字验收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步上线并开展试点应用。
为了做好试点探索,绍兴交通质监人勤恳实干,通过组建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多次召开推进会,加大全面推广力度,同时不断优化改进系统使用中的难点和问题。截至目前,绍兴全市已有7个项目推广应用智评系统,实现了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及农村公路等项目类型全覆盖。
好处是看得见的。如以柯桥至诸暨高速公路工程为例,生成记录、报告共计700余份,其中自动抓取、自动计算生成记录、报告150余份,减少手工录入工作量约21%,减少纸质版人工填报表格约60%,近65%的检测原始数据可实现智能化录入,工效提高约70%。各类数据具备唯一性且不可修改,数字化无纸化实现检测数据全过程可溯源。
把法“植”入每个参建者心里
开展各类质量安全检查、把三防应急演练移到“码”上、通过“服务+普法”双管齐下走项目、与项目开展党建联建,以法促廉……翻开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的日常工作记录,细心的人会发现,“普法”一直贯穿于他们工作全过程。
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法“植”入所有参建者的心里,让所有参建者学法、懂法、守法,把工程质量安全目标与法治目标相结合,才能避免两张皮。目前,该中心正在争创“法植工地、共树品质”的省级法治品牌。
通过强化先行意识,该中心助推法治文明建设筑牢筑实。比如推广“文化育人”,每年举办高标准的现场会、演练会、检测比武等,推进质安文化进工地;强化“法治管人”,为规范行业行为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工程质量监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通过强化培根铸魂,该中心力求让法治文明建设入脑入心。比如,构建“党建+精神文明”工作格局,依托各大工程项目,建设党建品牌,建立文化大讲堂,开设质监先锋讲坛,打造各类文化展厅,开展法治宣传系列活动,纵深推进“法治质监”建设,将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交通建设人心中。
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该中心以“五进五员”为抓手,让法治文明建设走深走实:开展技术服务进工地,帮助项目解决施工中的质量安全技术难题,当好工程建设的“技术员”;法治宣贯进工地,通过对项目管理和作业人员进行法治宣传教育培训,当好依法建设的“宣讲员”;品质建设进工地,指导项目开展“品质工程”创建活动,当好品质建设的“辅导员”;平安建设进工地,指导项目开展“平安工地”创建活动,当好平安建设的“督导员”;质安文化进工地,指导项目建立以“三牌、一台、一墙”为重点的质安文化阵地,当好质安文化的“宣传员”。
该中心还创新形式方法,几年来,以“沉浸式”法治文化工地,让普法教育多元化;以“情景式”以案释法宣讲,解锁普法新体验;以“课堂式”法治知识竞赛,以赛促学增本领。
绍兴交通质监人说,法植工地,就是共树品质!
□本版文字 黄俊 徐承佳 何梁华 劳张成
□本版图片由绍兴市交通工程管理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