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村,是磐安县玉山镇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上控金衢,下延台温”的古道从村前经过,奇灵山静卧村后,村前有几道矮山为屏,村左村右良田相拥,灵溪从村中轻柔穿过,恰逢雨天在村口徜徉,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烟雨江南模样。
1
舞龙源,这是令佳村声名鹊起的缘由。村口牌坊的对联颇为佳妙:“舞起龙灯龙起舞,佳村龙舞龙村佳”。一旁的迎宾园,六根龙柱上高擎着“中华舞龙故乡”六个红字,威严的石雕狮子,乌石与白石镶嵌而成的太极八卦图,满身青苔密布的参天古树,构成了“舞龙源”独特的乡村风貌。
传说,金华有一位善良的王老爷,救起了被贬为蛇的水神,水神便幻化为奇灵山里的巨龙,为金华降云播雨,带来五谷丰登。老百姓为祭谢水神,每个月三十这天都往灵溪里投大包小包的米稻,玉帝认为这是糟蹋粮食,要罚金华大旱两年,巨龙暗中帮助,老百姓不曾受难,巨龙则被玉帝命令斩为两半,龙头与龙身分别跌落在灵溪两岸。于是此后每到元月十五巨龙被斩这天,百姓都要“闹龙灯”,家家户户扛着长凳来接龙,凳板上还有造型各异的工艺花灯,龙头龙身龙尾连缀成一条金光迤逦的彩龙,浩浩荡荡,走村串户。
“灵溪”“奇灵山”“正月十五舞龙”……在佳村村民眼里,这是最熟悉不过的山水和节俗,并详实载录于族谱和县志等史料中。佳村舞龙,带着优美的传说与史迹的遗存,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灵溪有20多公里长,溪上石拱桥众多,光佳村就有5座,最古老的要数通往灵溪院的灵溪桥,村民称以前为木廊桥,建于清初,如今只残留桥墩,改建为水泥石拱桥,桥身也是龙纹装饰。过了桥,便是传说中提到的灵溪院,唐代诗人顾况曾游历至此,他在《从剡溪至赤城》诗中写道:“灵溪宿处接灵山,窈映高楼向月闲。夜关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间。”
到了清顺治年间,振济和尚醉心此地山水,新建了斋堂、僧房、客房等,念佛焚香,种蔬养鱼,莳花弄草,为终日之乐。历经二百五十年后,灵溪院变成了学校,从小学到高中,莘莘学子在此学习,得山水之灵气,蓄神龙之精神。这里曾是家长热望子女走进去的地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心心念念的故园。
2
村中央,一块宛如龙头的岩石潜卧在一汪水潭边。有两口自然形成的深井,村民称之“龙眼”。令人称奇的是井壁并非人工砌垒,而是一整块石头天然形成。两口井大小对称,连水位都一样,清澈的井水从未干涸。
整个村子的民房顺着这个“龙头”层层铺展,而“龙身”与“龙尾”则散落在村周围,也是由巨大的岩石山体构成。村后的来龙岗,地形似龙脖,唯独那一带是红壤,世代村民视之龙在滴血,禁止在此挖山动土。村东北有条纵深的山坞,有块叫“化龙岩”的巨岩,突兀而起,中有缝隙,岩体呈黑褐色,龟裂纵横,状如鳞片,充满动感与韵律,据传龙脖子后的一段龙身即坠落于此。
坐在龙舟造型的竹筏上,岸边五条威武灵动的神龙闪耀在青山绿水间,舟行溪上,如在画中,蛟龙戏水,欢声不断。从龙舟上下来,搭乘一段上行滑道,再步行一段长长的石阶,便进入奇灵山,一块巨大的巉岩上,一条金龙盘踞,威严地镇守着这方土地。继续往上登爬,来到飞龙阁,山风裹着水气阵阵拂面,润泽心扉,翘角下的悬铃叮叮当当,清脆悦耳。阁顶的飞龙腾空而起,神态昂然自信。四周彩旗猎猎,草木隐隐散发芬芳。由楼梯盘旋而上,四面通透,春风拂槛,阡陌绿野,一望无垠。极目远眺,山下的佳村酷似一条静卧的巨龙,在人间烟火的浸润下,变得日益可亲、可爱而又可敬。
舞龙源景区一开发,茶叶、蔬菜、土特产卖得俏,村民纷纷被招进景区当员工,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排排连体排屋那么熨帖地镶嵌在山光水色中。如此景致,不由得心潮起伏,我们憧憬的物阜民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不就是眼前佳村的模样。
3
夜幕降临,圆形的舞龙广场上一盏盏龙灯渐次亮起,点点金光幻化成一条美丽的弧线。伴随着激昂的鼓乐声,精彩的舞龙表演隆重登场。
龙头是用竹篾糊上白纸和彩纸扎成的,饰以龙须、龙眼、龙眉、龙角,画上银色鳞片和五彩云纹,庄严威武,栩栩如生。骨架用篾条制作,等糊上的纸阴干后,采用彩绘、剪纸、书法等艺术手段加以装饰,内容以山水、花鸟、人物、民间故事为主,配以相关的诗文,灵巧秀丽,色彩斑斓。龙尾则是制成龙的尾巴形状,配上红色灯彩,很是喜庆。
舞龙壮士高擎板凳龙,一脚一脚踏在厚实的土地上。流光溢彩的金龙在舞龙者的手中,时而游龙戏水,从容自得,时而蛟龙出海,横扫千军,打击乐紧跟舞龙节奏,或疾或徐,或扬或抑,一会优美舒缓,一会高昂激越,尽显“龙的传人”的自信豪迈。
焰火龙将表演推向高潮。当1500℃的铁水瞬间在空中炸开,打铁花如同漫天流星闪耀在天际。舞龙壮士在炽热的铁花中往来穿梭,跳跃起伏,仿佛人在火中舞,龙在火中飞。最精彩的要数盘龙,龙头领先,高举腾跃,时俯时仰,龙身紧紧相随,扶摇颠扑,龙尾不停甩摆,首尾呼应,队员随龙头按照逆时针方向盘旋,愈盘愈紧,把龙头围在圆心,然后又按原路线慢慢散开……其阵法之丰富,灯彩之华丽,声势之磅礴,如同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
这些变化万千的舞龙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游客,他们举起相机、手机,拍下珍贵的瞬间,还有的手捧龙造型的吉祥物,加入舞龙队伍,勇毅无畏,与龙共舞。鼓乐阵阵,欢笑声声,佳村的舞龙,带着对龙的别样情怀和深深眷恋,让丰富多彩的舞龙文化揉进岁月,长存故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陈新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