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码头连点成线、一条条航道纵横交错,岸桥鳞次栉比、船舶整装待发……驻足台州港远眺,山海之间,风卷潮涌,蓝色经济正扬帆起航。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台州撤地设市30周年,更是经济承压攀升、发展转型突破的重要之年。
岁月如歌。因海而兴,港通天下。
作为浙江沿海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港口发展之于台州而言,不仅是简单的“门户”“窗口”,更是连接核心资源的枢纽、经济发展的引擎。
透过历史的望远镜,75年间,台州瞄准向海图强,多方落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凭借区位优势,全市不断凸现港产城湾一体发展的现代化湾区城市架构,形成以头门港区为核心,以大麦屿和健跳港区为南北两翼重点,龙门、海门、黄岩港区及其他港点等特色发展的“一核心两重点多特色”的发展格局。
眼下,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港口行业的激烈竞争,台州聚焦港口开放、项目建设、港区能级提升、数智转型等方面,打出一套“组合拳”,积极响应国家深化改革的号召,贯彻落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等战略部署。
其中雄心,可见一斑。
凝聚开放之力
竞逐一流强港之路
台州港,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中部,是中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浙中沿海的水运枢纽,浙江省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台州市及浙中南地区发展经济、扩大开放的重要依托。
2024年7月,台州临海籍“协海永欣”轮装载着来自印度尼西亚肯达旺港的59800吨石英砂靠泊码头,标志着台州港头门港区首条RCEP国家外贸航线正式开通,台州港再添对外通道。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不容否认,如果把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从全省范围来看,台州港的实力并不算突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台州市第一届党代会提出把台州建设成为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此背景下,台州先后构筑长顺坝、疏浚椒江、拓宽疏港道路、建设集装箱码头,并编制台州港口规划,根据一市一港的要求,“一港六区”格局应势而出。
然而,由于台州港对外开放的水运口岸仅限于大麦屿港区和海门港区,加上地理位置和港区条件等因素限制,台州本土海运需求外流严重。直到2020年,台州港才迎来发展的关键拐点。
那一年,浙江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实现扩区,包括台州在内的6个市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获授牌。同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台州港口岸扩大开放。
这是台州港口岸开放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更是一针“强心剂”。
下好港口全面开放“先手棋”。经过统筹沿海深水航道锚地资源,对外开放航道、锚地选划建设,今年3月,台州港口岸头门港区、龙门港区和健跳港区正式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共计新增6个泊位、1个船坞。至此,台州港终于实现全面开放。
一个以港口为平台,联动世界,做强自身的黄金机遇正向台州张开怀抱。如今的台州港,在口岸与港口的衔接串联下,已然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条“黄金通道”,显示出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的强劲动能——
浙江方林汽车城的一辆辆二手车可以通过海外仓中转,卖到世界各地。中欧班列(台州)可以定期将一车车“台州制造”经由头门港区,销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来自新西兰的猕猴桃、智利的车厘子等新鲜农产品可以在大麦屿港区上岸,进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台州港国际货运航线共拓展至14条,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提速的同时,基本实现内贸集装箱航线国内沿海主要港口全覆盖,助力本土企业构建物流新通道,为内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未来,台州将继续迎头赶超,围绕市场需求,优化航线布局,壮大口岸经济。具体包括探索开展头门港区滚装集散基地特色试点工作,推动开放水域范围内码头泊位对外启用,谋划开通以东盟为主的散杂货近洋国际航线、俄罗斯远东集装箱航线、东南亚集装箱航线,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等,进一步做大“海上朋友圈”,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贸易畅通发挥重要作用。
探索融合之力
加快强港兴产活城
俯瞰台州蜿蜒的海岸线,随着正在建设的浙江·台州1号公路铺陈延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建康、未来汽车、精密制造等五大产业城规模初现,这是台州通过打造一流临港产业带,在空间上对全市产业体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重塑。
扩大开放可谓台州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南翼枢纽棋局下的一子,除此之外,台州在港产城联动上也是做足文章。
2022年6月2日,《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6月28日,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暨临港产业带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全面吹响了建设现代海洋城市、一流临港产业带的冲锋号。
从这一维度上来看,如何支撑临港产业发展成为摆在台州港面前的一道难题。
全线发力,处处开花。在“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台州积极推进港产城联动,一个又一个港航水运和港口集疏运重点项目按下“加速键”。2023年,台州市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累计投资17.17亿元,同比增长26.9%,为服务“五大城”项目等城市建设、加快推动“台州货台州集台州出”夯实基础——头门港区进港航道一期工程、台州首座10万吨级码头华能玉环电厂码头改扩建工程均已完工;台州市北部湾区集团现代建材产业项目码头工程、头门港区500万吨水泥中转配置站工程等项目主体完工;台州湾新材料产业园项目配套码头工程、台州港大麦屿港务二期项目、白岩山作业区一期工程等重大前期项目有序推进;头门港铁路支线二期已开工建设;台州港雀儿岙作业区码头一期工程已经开始项目前期工作……
航运能力的提升,也为台州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根据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2023年,台州港累计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38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68.56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8.25%、19.53%,增速均居沿海港口前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2024年上半年,台州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154.3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1.01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25.1%、15.11%,增速均居全省沿海港口第一。
在这背后,是港航部门针对航运业不断优化所作出的努力。
调研起草《台州市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台州市航运业发展扶持政策》,激发水运指标内在增长动力;设立全省首个“海事海商法律服务站”,首创普惠金融“航运贷”,向18家台州船企提供了总计1.37亿元的普惠贷款支持;实施“航运+金融”发展战略,发布《台州市航运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落地台州首个在建船舶项目贷款;创新研发“云船检”实用型数改项目,打造台州线上航运企业“一类事”服务平台,提升航运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我们争取通过港产城湾融合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安介绍。下阶段,台州将继续深入参与全省一流强港的建设,提升港口能级,将台州港打造成为浙江金南翼特色贸易港、港产城湾融合发展示范港。
赋能发展之力
打造智慧绿色港口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台州港把数字化、绿色化程度作为港口综合竞争力重要指标,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的成就让人欢欣鼓舞。
加快实施“数智台港3+1”工程,率先在台州港上线运行智能卡口、n-TOS系统、全省首个散货智能闸口、投入运行智能操作等系统,内容覆盖生产操作、业务运营、安全管控、决策办公等方面,让集装箱场地进提效率提升40%,散杂货平均在泊效率同比提升近20%,引领“港车货”三方需求更匹配。
截至目前,已投入大麦屿港区智能卡口、头门港区散货智能闸口系统等智能操作系统共8个,完成港口岸电设施建设61套、船舶受电设施改造23套。
既要装卸生产,又要碧水蓝天。码头与航道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让台州港驶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陈安看来,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以智能化促进‘绿色码头’建设,绿色化也需要‘智能体系’来支撑。”
近年来,台州港在港口和船舶岸电改造、港区数字化改革、绿色照明应用等方面动作频频,促使码头作业从过去的粗放型多能耗,朝着智能型更节能的方向转型。
以岸电使用率为例。作为“绿色码头”建设的重要一环,台州港港务有限公司持续落实新建、扩建、改建码头同步建设或改造岸电设施,做好已建低压岸电设施接插件标准化改造。“现在靠港的船舶不再‘吞云吐雾’,不但降低营运成本,更减少了烧油发电产生的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台州港港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头门港区、龙门港区已实现岸电设备全覆盖。
围绕提升新燃料服务能力,台州港亦有新探索。今年6月,8000DWT系列新造甲醇加注船舶图纸设计全面完工,即将进入建造阶段。建成后,国内首艘自主研发的新建甲醇燃料加注船将正式落户台州临海,为头门港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树立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坐标提供有力保障。
志在万里征帆远,勇攀高峰建新功。展望未来,台州港计划通过五年努力,规划投资5250亿元,进一步推进港航水运项目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航运服务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扩大开放经济等工作,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两大港口核心指标双翻番(分别为1.2亿吨和100万标箱),增强港口区域竞争力、经济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南翼枢纽。
□本版文字 张诗雨 季巧云 杨舟
□本版图片 由台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