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级跨海大桥——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建设正稳步推进,上部结构施工已进入提速阶段,工程构件需求量极大,对生产、施工、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六横岛智慧梁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让重达几十吨的T梁可以“行走自如”,还实现了从7天产一片梁到1天产四片梁的跨越,为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近日,记者走进这座位于舟山市占地约4万平方米的六横岛智慧梁厂,探访T梁的智慧生产过程,见证六横大桥二期工程“智造”流水线的创新举措。一步入智慧梁厂,记者就看到半成品堆放区、钢筋绑扎区、横移台座及内模拼装区、混凝土浇筑区、智能蒸养区等多个功能区组成的生产线,每个生产环节通过移动台座串联,呈现出热火朝天的“一条龙”作业场景。
生产线上的第一个环节就是T梁模型制作,记者现场看到,经过工人们钢筋绑扎后的一个个T梁模板已初具雏形。移动台座旁,一位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数字化平台,便让T梁模板“丝滑”进入下一步浇筑的操作工序中。“以前模板都靠人工搬运,运输拼装要耗费好长时间,现在有了移动台座可以自动转运,施工效率提升了好几倍。”施工现场负责人曹工介绍,“浇筑同样通过系统控制,采用集成振捣系统,对T梁不同部位进行分层浇筑,有效提升了混凝土强度和密实度。”
沿着生产区继续走,只见浇筑完成后的T梁被送进蒸氧房开启养护环节。为确保T梁的质量,调温养护分为升温、恒温和降温三个阶段。记者眼前的白色长条集装箱组成了蒸氧房,蒸氧房门上LED屏上实时显示着室内温度、湿度、时间等指标数据,T梁进入后开始“蒸桑拿”。曹工告诉记者,蒸氧房所使用的生物锅炉不是通过煤电进行加热,而是用回收的秸秆、锯末、甘蔗渣等二次加工的清洁环保燃料,这么做一方面让废弃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推动了绿色环保生产,另一方面也节省了燃料成本。
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操作,“蒸桑拿”完的T梁,会再经过智能张拉系统一键“拉伸”,并在静置喷淋区再次“精细冲澡”,完成后通过移动台座“出浴”,进行最终张拉和压浆。“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制作完成的T梁不仅光滑、细腻、美观度高,而且内部没有多余的气孔,保证了其坚固程度。”曹工说。顺着T梁轨道望去,生产线的尽头,制作好的一片片T梁被架在支撑架上等待运输和安装。
得益于“数字化”赋能,记者注意到,六横岛智慧梁厂的工作人员数量不是很多,有些环节由于实现全程自动运转,只需要一到两位技术工人负责,虽然工人少,但智慧梁厂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传统梁场却大幅提升。在智慧梁厂的智能“大脑”数控中心,曹工向记者展示,该中心大屏幕上每一片梁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从混凝土拌和到浇筑、养生、张拉压浆等近10道工序、68条生产数据,全方位实时动态监控制梁全过程,实现数据监控与智能分析。“室内作业即使碰到雨天,依然可以正常生产作业,大幅提升施工效能。跟传统梁场比较起来,我们占地和人工使用减少,生产周期可大幅缩短。”曹工说。
作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对完善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推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宁波舟山港六横港区发展意义深远。数智赋能的智慧梁厂为该项目推进提供了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为大桥建设全线铺开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在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方面发力。”中国铁建港航局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江天 通讯员 赵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