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庆祝2023年教师节特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已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重心已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由“单一”转向“多元”,更加注重社会力量参与。为此,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要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中职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其基础性作用,并主动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构建中职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样态。

为此,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依据新形势下县域中职学校办学的新特征、新变化,重点解决“学历提升”与“技能培育”、“升学路径”与“产教融合”、“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之间的矛盾点。着力构建中职为主体,企业、高校深度参与的“院校企”三元育人模式,凸显县域中职的“既满足家长、学生提升学历的需求,又满足地方政府对于职业院校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期待”的“两端需求”。

在稳步推进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精心设计、细心回眸、用心思考,围绕着新形势下县域中职学校的功能发挥,着力打造贯通融合的县域中职学校“院校企”一体化育人模式。

以“院校企”共同参与建设的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运用“贯通融合”理念,通过构建中高贯通、学岗融通、校企融合的“能力本位,四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学习成长规律展开分析,细化中高职各阶段能力水平标准,按照“培养识图、工具和设备等选择与使用能力的专业基础技能;单一性变化为特征进行操作的单项技能;组合性和模块化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技能;完全对接岗位实际任务的岗位技能”进行递进式培养设计。促使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专业技能方法,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探索“院校企”三方一体化育人机制,培育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优良的综合职业素养。

——构建产业学院多元共建机制。推动中高学制贯通,实现学生培养“一体化”;促成校企课程贯通,达成员工培养“精准化”;呼吁政校政策贯通,促使人才培养“本土化”,有效强化学生专业修养。

——完善产业学院跨域叠融模式。实现学习内容与岗位职责叠融,更好地落实岗课融通;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叠融,更好地促成产教融合;实现考核标准与生产要求叠融,更好地达成评价融汇,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健全产业学院中枢纽带功能。融合三方教学环境、教学师资、教学资源,树立学生强烈职业意识、形成学生系统的职业规划、明晰学生合理的职业理想,进而有效培育学生职业素养。

院(高校)、校(中职)、企(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有助于充分发挥“院校企”三者深度衔接的优势,展现当代县域中职学校办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打造产学研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托政府支持建设产业学院,签订政院校企四方协议,共同探索中高贯通长学制办学模式,打造一体化社会服务体系。借助知名企业、先进研究院的研发和应用,拓展产业学院功能,搭建学生“院校企”联结的实习实训平台,通过校内识岗见习、校外轮岗实习、企业跟岗实习等多种形式,高质量完成实践技能培养。

——以产业学院运作为桥梁,增强“院校企”一体化紧密程度。构建联结企业、行业、中职、高校的产业学院运作机制,依托上海化工职业教育集团、长三角绿色化工与医药一体化发展职教联盟等,与全国四十余家中高职院校、企业、研究院建立紧密型产教融合共同体,定期研讨,开展交流。联系省内外中职、高校,建立专业标准本土化建设共同体,完善校际协同机制,开展贯通式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探索。

——以产业学院功能为依托,凸显区域性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充分显现产业学院的功能,有效发挥其职业学校联系企业的“桥头堡”、企业对接人才培养的“传输带”、园区提升人才层次的“孵化器”作用。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建产学研发展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有效强化与企业、产业的联结度,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2023-09-08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382386.html 1 3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