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苏州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祖籍晋昌(今山西省晋昌镇),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明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四日(1470年3月6日),唐寅生于苏州吴县阊门内吴趋里。其父唐广德,是开酒食店的商人,母亲邱氏。殷实的家底为唐寅接受良好的教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九岁时便从师习举业,十五岁入县学为生员,十七岁补府学生员。由于唐寅聪明绝顶,一入学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称其:“童髫中科第一,四海惊称之。”尤侗《明史拟稿》云其:“童髫入学,才气奔放。”因此,唐寅不但受到士大夫(如文林)和当时艺坛名人(如沈周)的重视,也结交了一批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热爱书画艺术的朋友,如祝允明、文徵明等。
家境富足而社会地位不高,使得唐寅在个性发展上不像文徵明那样受尽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了唐寅狂放不羁的性格。《明史》云:“(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这种“一意望古豪杰,殊不屑事场屋”的个性,也曾使得一心望子成龙的唐父感叹:“此儿必成名,殆难成家乎。”
那么,唐寅与平湖的东湖有什么关系呢?
苏州书画名家崔护老先生编著了一本《唐寅年谱》。此年谱1996年出版,主要侧重唐寅一生的绘画方面。编著中参阅了大量的古代书画题跋和现当代书画集,较细致地反映了唐寅一生的绘画情形。据崔老考证,明孝宗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唐寅来平湖,此时正是秋冬之际,是鹦鹉皋最美之时,唐寅登鹦鹉皋,玩桂香亭畔,并作《桂香亭图小轴》于舟中,那年他二十六岁。
下面先解读一下唐寅的东湖《桂香亭图小轴》上的诗。
“皋①岭丹桂飘香,古岸夕阳秋色;烟波江上归帆,鹦鹉②凭林暮迫。幽篁风送蛩③鸣,野草闲花沉陌;苍茫云水悠然,中有高人游逸。乙卯深秋登鹦鹉皋,玩桂香亭畔,俯翠岩葑苔,苍茫百里,皆云气烟光,对摹于舟次④”
全诗大意为:在东湖边的一座小山上,丹桂飘香,登山向东湖的四周眺望,湖岸在夕阳的斜射下,一片秋色;烟雾苍茫的水面,白帆点点,原来都是返家的船,鹦鹉洲上树林茂密,太阳已经照射不到了。修长幽深的竹丛随着阵阵秋风,传来清晰的蟋蟀声,湖边的野草和闲花显得无精打采。远处苍茫的白云和清澈的河水慢慢地流淌着,其中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在此高兴地游玩并观赏着美景,十分悠然自得。乙卯年深秋,登上鹦鹉洲边的小山,游玩桂香亭畔,俯瞰翠岩葑苔,湖面辽阔遥远而又看不清楚边际,都是祥云瑞气,这一切在船上都画了下来。
据此推算,唐寅来东湖游历时,平湖置县已经65年,在当时应该能看到建了才22年的报本塔。但在他的题诗中,压根儿就没有提到报本塔,也许唐寅以为,东湖最美的景致不能算是报本塔,而是充满着祥云瑞气的湖光山色。虽然现在未能看到这幅《桂香亭图小轴》,但可以推出小轴里也许没有报本塔的画面。当然,更不会有平湖城墙的踪影,因为平湖县筑城墙是在唐寅来平湖后61年的事了。
那么唐寅为何要来平湖呢?
这要从唐寅来平湖的上一年所发生的事件讲起。唐寅二十五岁(1494年)时,与他最亲的父母、妻子三人相继亡故,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让他悲痛欲绝,人生一下子跌落到最低谷。于是他作《伤内》以悼亡妻。《伤内》云:“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六如居士全集》卷五《与文徵明书》:“不幸多故,衰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没;丧车屡驾,黄口嗷嗷。”不久他的妹妹又嫁而早卒,真是祸不单行。《六如居士全集》卷六《祭妹文》:“吾生无他伯叔,惟一妹一弟。先君丑寅之昏,且弟尤稚,以妹幼慧而溺焉。迨于移床,怀为不置,此寅没齿之疚也。尔来多故,营丧办棺,备历艰难,扶携窘厄。既而戎疾稍舒,遂归所天。未几而内艰作,吊赴继来,无所归咎。吾于其死,少且不俶,支臂之痛,何时释也?今秋尔家袭作著龟,以有此兆宅,来朝驾车,幽明殊途,永为隔绝。”在经受了父母驾鹤,妻子归天,妹妹早逝后,他几乎被击垮,一下子白了头。于是又作《白发》诗:“清朝揽明镜,元首有华丝。怆然百感兴,雨泣忽成悲,幽思固逾度,荣卫岂及衰。夭寿不疑天,功名须壮士。凉风中夜发,皓月经天驰。君子重言行,努力以自私。”
文林《文温州集》卷一《和唐寅白发》:“气羸发先改,五十头尽雪。岂无年差长,美鬓鬒如涅。颜颓讵足叹,树立恐中折。服善死所甘,侥枉生亦窃。叶脱根株固,贞元难遽绝。天地斗杀机,与夺谁穷诘,铿寿今亦亡,回死有余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灭。”
在安葬了亲人后,他写了《新倩藉》:“(寅)衔杯对友,引镜自窥,辄悲以华盛时,荣明不立;俟河之清,人寿几何?恐世卒莫知,没齿无闻,怅然有抑郁之心,乃作《昭恤赋》以自见。”
在办理完“七事”后的第二年,即乙卯(1495年)八月,他为许天锡之妻高氏撰写墓志:“令人讳贞,字闺德,吴县凤凰乡人。……春秋二十九而卒,弘治八年岁在乙卯八月而葬。”是年秋天,他曾画写一《山水人物》立轴。刘鸿伏、邱东联编著《中国历代书画赏玩》载有他的《山水人物》绢本立轴:“拨嶂悬泉隔尘世,层台曲阁倚云霄。赏心会有东邻约,清晓来过独木桥。乙卯秋日,吴门唐寅。”
深秋,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从苏州老家出发,乘船走水路,一路南游,来到了平湖县城旁的东湖,此次游历的目的大抵是放松心情,拜访故人。
唐寅的家苏州与平湖县城相距100多里,两三天的船程。江南水乡,河网密布,河河相通。平湖的东湖由九条河流的汇聚而成,位于市区东侧,古时喻为“九龙港”,俯瞰犹如一幅“九龙戏珠”图。东湖中有三洲,一是鹦鹉洲,又叫宝塔圩,二是大瀛洲,俗呼大湖墩,三是小瀛洲,俗称小湖墩,他们鼎足而立,各据其胜,使东湖风光大为增色。从唐寅《桂香亭图小轴》中题诗的内容看,他游东湖的时间为乙卯深秋的傍晚,游览的地点先是东湖一侧的“皋岭”,后又泛舟东湖,对景摹画。
从唐寅的东湖《桂香亭图小轴》题诗看,518年前,平湖东湖的桂花已经很出名,可喜的是今人把桂花作为平湖市花,印证了平湖老百姓十分喜爱桂花树的说法。可惜的是“桂香亭”早已无影无踪,不知损坏于哪朝哪代,500 多年过去了,“桂香亭”的具体地点也较难推定出确切的位置。还有那竹子,修长而幽深,而今的东湖却一竹难见,一竹难求,十分遗憾。
唐寅南游回来后,祝允明劝其遵从先父的遗志,参加科举考试。唐寅答应“试捐一年力为之”,从此“墐户绝交往”,二十九岁举应天乡试,果然高中第一名解元。主考官梁储及学士程敏政奇其文,十分赏识他。至此,唐寅在功名上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仅仅一年后,正当唐寅踌躇满志地入京会试时,却在同行的旁郡富家子徐经科场受贿案中,因遭人忌恨以谗言中伤而被累下狱。出狱后谪为浙吏,唐寅耻不就。此后,他不但功名无望,且生计日薄,与继室反目仳离,不久又与弟申异炊,可以说落魄至极。
短短一年之内,经历从巅峰跌至谷底,再加上其后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唐寅被后世认为是颓然自放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事实上,唐寅在事发后不久所书的《与文徵明书》中就援引墨翟、孙子等例,称“不自揆测,愿丽其后,以合孔氏不以人废言之志”,并表示:“男子阖棺事始定,视吾舌存否也”,此后唐寅不仅寄情于翰墨之间,且“其学务穷研造化,元蕴象数,寻究律历”,“旁及风乌、五遁、太乙,出入天人之间”,若不是他英年早逝,相信在很多领域会更有建树。这充分说明,唐寅在罹祸后并没有自暴自弃,消极沉沦。
唐寅的这次南游,除了平湖之外,还去了哪里呢?有没有到邻近的嘉善魏塘镇,拜谒元朝著名的山水画家吴镇墓呢?有没有去嘉兴府城南郊,南湖中的烟雨楼观光呢?有没有游与平湖相隔不远的松江府城?查阅了许多资料,没有留下他游览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他留下的任何书画诗文。于是乎,斗胆猜测,他可能是独访平湖。那么,他是不请自来,还是应朋友的邀请而来?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平湖谁又是他的亲朋好友?现在还无法得出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据此推测,一是在平湖任职的官吏;二是书画诗文方面的文人墨客;三是唐寅家属中的亲戚。
多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寻找唐寅的东湖《桂香亭图小轴》,哪怕是一张照片或一个复印件。
注:
①水边的高地。
②鹦鹉洲,又叫宝塔圩。东湖古称当湖、东武湖、鹦鹉湖,水域浩大。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陈一谦发动民工,将疏浚护城河所出的土砾,在湖中堆积成大小三个湖墩,鹦鹉洲即其一。报本塔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刑部主事陆杲发起,进士冯汝弼、赵伊协助,历经三年终于建成,陆杲因受“天地万物之本”的思想影响,因名为报本塔,曰:“忠孝以为报。”当年共七层。塔成,复建报本塔院,为当湖名刹。明程楷纂修天启《平湖县志》又卷五:“鹦鹉洲一名小瀛洲,上建报本塔院,东北隅有放鱼矶,于水落石出,山高月小,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③古书中指蟋蟀。
④舟是船的意思,古人出外的主要交通工具。《诗大雅公刘》:“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次,这里是止,停留之义。《尚书泰誓》:“王次于河朔。”《易旅》:“旅即次。”综上,舟次的意思是指,即今所说的“旅途”。明《祁忠敏公日记·癸未日历》:“十月初四日……夜至浒墅关,关使者袁寰中(袁可立子袁枢)来晤,即于舟次报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