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钱澄蓉
通讯员 纪亚千
本报讯 村容村貌整洁美丽,文明新风沁人心脾,金色稻田接连成片……日前,记者走进嘉兴市文明村林埭镇群丰村,放眼所及皆是富美画卷,欣欣向荣的文明村迸发蓬勃的振兴活力。除了“文明”以外,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还有诸多名片——浙江省善治示范村、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省卫生村等。群丰村有着一套自己的“文明秘诀”,那就是依靠党员力量,由老青两代党员组成的村道德评议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了解,群丰村户籍人口2000多人,常住人口18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40%,村里有2000多亩土地,大多为村统一流转,并用于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党员90人,60岁以上党员41人。“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老龄人口众多的村,移风易俗工作难度很大。”群丰村村干部顾丽亚介绍说,在成立道德评议团之初,就将村里的党员力量纳入其中,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党支部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有温度的文明之路。
互助、共治、共建成为这支以党员为主要力量的道德评议团主要工作核心。老党员有威望、有群众基础;年轻党员懂政策、会技术。为发挥好队伍力量,村里提出了“青老1+1增能计划”,让党员们结对互助,一道做好群众工作。
目前,村里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家家户户进行全域秀美善治评分,对于发现的问题由道德评议团再上门指出并帮助改善。比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中,老同志唱白脸,主要指出问题、批评侥幸心理;青年党员则唱红脸,主要传授正确分类的方法。久而久之,村里不仅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更好了,房前屋后的环境也变美了,家长里短的矛盾也更少了。
有着52年党龄的翁引林和青年党员徐亚勤的组合更是迸发不一样力量。两人在日常走访中,十分关注村里的残疾人士、困境儿童以及低保低边人群,悉心倾听大家的心声,积极利用现有政策为弱势群体谋福利。在群丰村曹家廊有一名智力残疾的朱阿姨,自己用土灶做饭有困难,于是翁引林、徐亚勤为她提交了一个微心愿——一台便捷操作的电饭煲,不久之后朱阿姨用上了新电饭煲。
道德评议团如今已经成为村里基层治理的主要力量,群心社区是村里正在新建的村民集聚小区,目前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0月17日上午,道德评议团内的老青党员进行了实地查看。大家本着认真负责、拒绝偷工减料的态度,对新社区的雨水、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检查,对路基厚度、平整度等质量问题进行了检测,随后向村民们进行通报。
“依托道德评议团、依靠老青党员,我们村形成了人人参与、‘小家’美即‘大家’美的共同认知。”顾丽亚说,通过整合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党员行动,提升了基层自治能力、树立了文明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