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引言:瞻仰海红亭,亲历创建全过程的与偶尔参观者的感受是不同的,后者只能从眼前所见生发联想,而我则会穿三十年时空,联想到海红亭从创建到扩展全过程中无数感人的点滴往事。这些人和事的影响已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思之即来,挥之不去,成为我精神动力的不竭源泉。
这是一座令我灵魂萦绕之亭。它就如一颗闪耀的星,穿越三十五年时空,如今绚丽地绽放于天际。仰之思之,其深远的意义正在辐射到无限广阔的时空里,想到这里,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一首诗喷涌而出:
海红亭遐思
亭聚龙气纳万境,碑立天地俯古今。
梦随行舟散大千,石幻痴儿赴东瀛。
传神文笔绘千姿,微妙灵性通百姓。
他日乘鹤遥相望,碧海红楼无限情。
海红亭
一、建海红亭想法的由来
四、亭名、碑名、两副楹联与石壁上题字的由来
二、邀请全国专家共同出谋划策
三、 海红亭的设计与建造
1988年4月20日,平湖县工人文化宫红楼梦学会成立后,会员们都比较关注报刊上有关《红楼梦》的信息。发现《辽宁大学学报》于1988年2月登载的一则信息,披露日本红学家伊藤漱平先生最早发现并著文:上村家族当时在长崎经营大宗贸易。该家族保存的古文书详细记载了宽政五年末(即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南京船”的装载货物。题为“差出帐”的古文书,记载了当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离乍浦,十二月九日入港长崎的南京船(船主王开泰)带来的七十六种书籍目录。其中有“《红楼梦》九部,十八套”,所谓“九部,十八套”的“套”,指的是套装线装书的布制函。按百二十回的程本系统,每册五回,每部二十四册,每十二册作一函套。九部《红楼梦》线装书正好十八套。
此信息后来由《平湖县志》的有关专家经过多渠道证实。
得到证实后,众人很兴奋,觉得1993年刚好是《红楼梦》从平湖乍浦出海二百周年,平湖应该举办一个纪念活动,于是大伙儿一商量,计划造一座《红楼梦》出海的纪念亭。此设想得到当时平湖市委书记、平湖市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朱干生的大力支持,并将此重任交给了时任平湖市红学会会长的王正康。但此时的王正康只是一名普通的中等师范语文教师,要担负起如此大任,他深感责任重大,一丝一毫也不敢懈怠。
万事开头难,造哪里?怎么造?都是难题!经过会员们一次又一次商量,最终定下了方案:一是争取平湖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如文化局等支持,二是争取中国红学会领导和相关专家的支持。
1992年7月27日,平湖市红学会在钢质家具厂召开江浙沪红学联谊会,时任市委书记朱干生、宣传部长郭茂刚、市文化局局长沈中岳同志与会。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我市1993年纪念红楼梦从乍浦出海走向世界二百周年活动的预备会,通过这次会议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当时的上海红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孙逊提议,可由平湖市红学会与《红楼梦学刊》编辑部联合召开《红楼梦》走向世界学术研讨会,由《红楼梦学刊》编辑部邀请相关专家与会。该提议最终得到了落实,1993年10月,国学大师王利器、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蒋和森等十九名红学专家学者齐聚平湖,与平湖市领导、红学会会员及平湖文化界知名人士一起参加了开幕式,红楼出海学术研讨会与海红亭落成仪式。二是邀请孙逊、邓云乡、魏绍昌等几位红学专家一起冒着酷暑勘察红楼梦出海纪念亭地址。一开始大家跑到乍浦汤山顶,想在山顶建亭,但七十多岁的魏绍昌老先生说,山顶上建亭太高了,登山观亭不方便。后来当时的林场场长指出,在牛角尖的一个临海小山坡上有一块平地并背山面海,可将此处作为造亭点。大家一致夸赞此处甚妙,遂造亭点也就确定了。据平湖文化人考证,该地右边是一片海滩,位于乍浦港最末端,正是王开泰“寅二号”船的出海处,又是孙中山东方大港的勘察一号的标记处。后来,1992年7月,时任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冒着酷暑专程来平湖考察亭址,也赞扬“亭址选得好”。
此亭最早是由浙江缙云石器工艺厂负责人与王正康在一家宾馆内共同策划设计的。初步设定为双层六角石亭,王正康建议顶层六个翘角上面要刻六条龙,寓意吞吐龙文化,即中华历史文化之气。六根石柱要空心的,内穿电线,线头在六个龙口接上灯泡,晚上亮灯(后因此亭夜晚不开放而未安上灯泡)。红楼梦出海纪念碑碑基要用船形,下刻波浪纹,以象征载九部十八套的《红楼梦》随船乘风破浪,驰向日本长崎。当时王正康找来一副绘有红楼图案的扑克牌,并选了“黛玉葬花”“共读西厢”等六个经典场景,让工人刻在低层亭顶六个斜面,中间六角顶面则刻上“曹雪芹手拿红楼梦抄本、构思创作”的图像。双层中间六个方向平面,采用《红楼梦》中梅桃竹菊的镂空雕设计。1992年6月底,王正康拿着设计图纸与副会长奚汉铭赴京征求冯其庸先生等专家意见,专家们均表满意,同时他们也向我们提出了海边的石亭用何种石质更好等问题。为此,王正康和奚汉铭又特地赶到上海,再次寻求平湖籍红学史家徐恭时先生指点,并与上海大观园规划专家吕玉慕先生共同探讨建亭方案和长远发展构想。此外,还在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傍晚,跑到同济大学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家中向他请教。陈从周指出为防海风侵蚀,用花岗岩为好。后来缙云县石器工艺厂负责人得知后说,花岗岩当然最好,但成本较高,且不易雕刻,建议用他们石器厂的迎晖石(系凝灰石的谐音)。一则成本低,屹立海边几十年不坏,二则易于雕刻。最后经有关部门协商,采纳了厂方意见。如今,海红亭已落成三十年,依然屹立不倒!
海红亭施工场地是由平湖市林场提供的,当缙云县石器工艺厂工人们按设计图纸打磨雕刻好后,运送到距亭址二三十米高的山路时才发现,从山路到山坡下的亭址是没有路的。因此他们趁着下雨天,用绳子两头系住石块,一块块拉滑下来的,可见造亭之艰难。现在从上面山路通向海红亭的石级路是林场花两万元钱建造的。
《红楼梦》出海纪念亭取个什么亭名呢?于是学会又在会员间征求意见,大家纷纷取名,出现了如“怡红亭”等四十多个亭名的建议。1992年6月底,王正康与奚汉铭赴京邀请红学专家与会时,也提到该问题,冯其庸先生一锤定音,取名“海红亭”,并当即书写这一亭名。“海红亭”关联着红楼与出海,意境深远,散发出无限的张力。据《红楼梦学刊》编辑部主任石静莲女士说,冯其庸先生那天喝了几口好酒,诗兴勃发,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副楹联:“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石自那边袖来,幻痴儿騃女,真情万劫不磨。”后扫描缩小刻在海红亭两边亭柱上,引发瞻观者无穷联想。后经装裱,这副名联成为平湖红学馆的镇馆之宝。
而“红楼梦出海纪念亭”的碑名是由冯其庸先生亲赴北师大,以朋友身份,请著名书法家、红学家启功先生题写,后交由该校红学家吕启祥先生寄给平湖市红学会。当时《红楼梦学刊》副主编杜景华先生还请现代著名作家端木蕻良先生题写“绛雪融融青埂流芳别乍浦,炉烟袅袅红楼寻梦到长崎”的对联,现刻在亭背面石柱上。据说,端木蕻良先生当时有腰病,他是绑着石膏的腰托构思创作并完成这副对联的。
冯其庸先生在考察海红亭亭址时,见下坡约十米处有块面对海红亭的巨石,平面约二米见方,他就说:“这块石头给我留着。”不久,他就寄来“红楼别浦”四个大字,后来这四个大字就刻在这块大石头上。海红亭西南面还有一块大石壁,1995年请新加坡作协名誉理事长、平湖市红学会名誉顾问周颖南刻上了“碧海红楼”四字,这四个大字,拓出了一片深远的意境,仿佛红楼至今还在碧海上乘风破浪,走向世界。
1992年10月,应冯其庸先生的邀请,王正康赴扬州参加中国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有幸见到伊藤漱平先生。会议期间,王正康代表平湖市红学会邀请他光临1993年平湖市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200周年活动,并请他在留言簿上题字,他便挥笔题诗:
红楼东渡近皕年
光照瀛洲誉四海。
而今群贤欣毕集,
启航行舟乍浦来。
平湖市红学会纪念,
壬申于扬州伊藤漱。
这首诗后被雕刻在东湖景区“红楼出海”的雕塑上及海红亭景点的红楼长廊上。
后来,伊藤漱平先生因故未能莅平与会,但他及时寄来了贺信与《红楼梦在日本的流传》的论文,以及村上家文书中所载七十六种图书目录的复印件等,为“平湖市纪念《红楼梦》从乍浦走向世界200周年”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他还随信寄来了一首抚今追昔,感情激越,赞叹深沉的贺诗:
迢遥积水隔扶桑,
越舶乘涛诣崎阳。
戴籍孰知加说部,
献书何必限琳琅。
红楼贾玉惊蓬岛,
紫媛源光骇禹邦。
见并横行同可贺,
金凤亭外共飞殇。
诗后的有一段文字说明:“平成癸酉岁仲秋,适闻古城乍浦海红亭工既峻,举行揭幕典礼,据天草村上氏记录谓清乾隆癸丑冬,商舶自乍浦发,冒风涛远达乍浦港时,船主王开泰者选载红楼梦九部初赍诸日本,吾国紫式部亦尝著长篇小说源氏物源,先红楼梦成书约七百年也。近年该书由丰子恺、林文月二家译本行于禹邦,知主人翁光源氏名者渐多。红楼梦日译本亦算数种,日人知贾宝玉林黛玉名者不少。今忆二百年前王氏壮举,思当今彼我文物交流之趋盛,不胜感慨。因赋一诗,以表祝贺海红亭告落成之意。”
1993年10月2日上午,与会专家与市领导及红学同仁一起参加海红亭落成仪式。那日,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海风轻拂,让人感觉格外的舒坦,新落成的浅红色的海红亭显得分外美丽。当时任平湖市委副书记郭茂刚与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蒋和森先生一起把罩在红楼梦出海纪念碑上的红绸揭开时,大家的心情都似大海波涛般起伏。尤其是平湖的红学同仁们更是感慨万千。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与支持下,在中国红学会红学专家们指导助力下,终于把我市上下及海内外红学界方方面面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使建造《红楼梦》出海纪念亭由梦影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为红学史谱写了崭新一页,为我市留下了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俱佳的新景点。
海红亭一建成,便成了永恒的象征。它标志着《红楼梦》从此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联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和异域读者窥探中华传统文化的好窗口。
海红亭不仅是属于平湖的,也是属于红学界的,它关联着中国和世界。
啊,海红亭!它与“高悬日月照乾坤”的《红楼梦》连在一起,将永垂不朽!
而今穿越了三十年时空,海红亭两边建起了滨海栈道,前面构筑瞭望景台,背面上端建起了红楼长廊,有不少红学名家题字。2018年,红学专家徐乃为教授应邀出席在嘉兴港区举办的“浙西红学研讨会”,他精心撰写了“海红亭赋”,后由平湖市林场石刻,被安排在红楼长廊正中,当徐乃为亲自到访平湖,并郑重地送来了他的书法家弟弟徐奚为无偿书写的“海红亭赋”时,众人十分感动。
在红楼长廊与海红亭之间,还立了“黛玉葬花”与“宝黛共读西厢”的塑像。海红亭景点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乍见红日”红色教育路线的核心景观,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向海外传播的窗口,海内外参观者陆续不断,为提升平湖乍浦文化软实力和知名度,持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海红亭经过三十年风雨的洗礼,依然以骄人的风姿,屹立于背山面海的东海之畔,若在亭中浏览凭眺,可晨迎朝霞与海鸟齐飞,晚听松风与海涛共鸣。东眺万吨油轮昂首天外,西望嘉兴港区雄姿勃发。这里吐纳万象,融汇古今。近可观山、观海、观石,饱览那“潮来千里白,浪推万堆雪”的雄浑壮阔的海景,远可思乍浦昔日辉煌,番舶辏集,红楼出海,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