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 洁
本报讯 “原来以为这次免不了打官司,没想到在调解员的帮助下,成功解决了这次纠纷,真的非常感谢!”近日,谢女士因房屋装修问题与我市一家装修公司产生矛盾,两人对于预支付的45000元装修款争执不下,谢女士便到市法院寻求法律援助,想提出诉讼。立案前,市社会治理中心提前介入,经过调解员张明华的反复沟通协调,双方达成和解,装修公司退还谢女士装修款24000元及利息。这一次纠纷化解,既是退休民警张明华作为调解员的又一成功案例,也是平湖“息事无讼”解纷工作法深入开展的真实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息事无讼”不仅赢得了群众点赞,还捧得了一座“金杯”。日前,由浙江省委政法委组织的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认定结果出炉,平湖法院“息事无讼”解纷工作法入选。
“以人民为中心”是“枫桥式工作法”的价值本质,也是“息事无讼”的核心内涵。近年来,我市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总结先贤陆稼书“调和息讼,就地化解矛盾”的无讼理念,提炼无讼“五步工作法”“四级化讼”等做法,制定出台“息事无讼”建设地方标准,做优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一站式”枢纽,实现民商事收案数和万人成讼率“五连降”,2022年诉前纠纷化解率全省第一。今年1至10月,我市诉前引调成功率56.83%,社会治理中心诉前引调成功率60%。
“息事无讼”不是指没有诉讼,也不是“压制诉讼”,而是调和息讼。怎样调和?如何息讼?“比如合同类纠纷诉至法院,我们会引导双方当事人至社会治理中心的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进行司法确认,法院经审查后会出具民事裁定书对调解内容予以确认。万一被申请人日后违约,申请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些都可以在社会治理中心一站式完成。”市法院立案庭庭长高美霞介绍,以前市法院一审民商事案件一年的收案数在6000至7000件,开展“息事无讼”工作后,收案数就逐年下降,现在一年不到5000件。
记者从市法院了解到,目前,我市有8家调解委员会,10个品牌工作室。保障健康,医者不可或缺;息事无讼,调解员至关重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术业有专攻,调解员队伍中有来自心理咨询、物业等各个行业协会的调解员,让调解纠纷更有针对性,也有像张明华这样具备一定法律功底的公检法司机关退休干部,让调解纠纷更具专业性。除此之外,市法院在立案团队整体入驻市社会治理中心的基础上,还选派3名法官驻场指导调解、办理司法确认申请,助力提升诉前调解成功率。
“共建共治共享”是“枫桥式工作法”的文明所向,也是平湖“息事无讼”调解的不懈追求。“我们将持续推进‘息事无讼’数字化应用建设,集成诉前纠纷全量归集、在线流转、智能研判等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智治’水平;深化‘网格连庭’工作,加强与镇街道调解员的衔接,同时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延伸司法触角,把司法服务送到镇街、村社等社会治理的最末端,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努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高美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