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居丹荔
通讯员 金哲宇
科技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近日,《2025年科创大驱动突破行动实施方案》发布,引领新一年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今年,我市将以优化高新区体制机制为抓手,全力打造科创高地,驱动职教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力争全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全面破题,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点指标和标志性项目实现新突破。”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科创大驱动突破行动队队长沈叶娟说。
深化教科人一体化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今年,平湖将强化教育赋能、深化校地企合作,厚植人才资源,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化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这几年,平湖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实现了职业教育和当地产业的同频共振。今年,将迭代升级“双元六共”育人模式,加快推进“职教出海”等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技能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契合度。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方面,引进泛美职业技术学校,加快技师学院二期扩建、职业中专改扩建和独山港新材料产业学院等项目建设。同时,还将推进省中职“双优计划”,打造职教名校、名专业,与省机电集团、省人才集团合作,实体化推进产才学院建设。
提升发展水平,还需推动科技与产业相融合。今年,我市将贯通“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合作机制,推进科创平台市场化改革,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建立企业研究院,重点推进润泽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国家级产教融合平台。还将强化企业和科创平台双向赋能,鼓励“以产定研”,开展“百企百项”校企协作活动,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创”合作模式,从源头上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
科技创新的源泉,在于人才的汇聚与培养。今年平湖将围绕产业链发展,加大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编制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等细分领域人才需求目录和高层次人才目录,做好省“鲲鹏行动”人才项目服务和产业化落地,计划全年引育国家、省级高端人才10名以上,新增博士100名以上、青年大学生1万名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1800名以上。持续做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推进外国高端人才集聚区建设,打造国际人才俱乐部。
推动科技产业创新融合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经济向高而攀的关键。近年来,我市大力整合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打破了部门、科创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壁垒。今年我市将全力打造高新区科创主平台,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科技竞争力。
科创平台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稳定和吸引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今年我市将完善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调整高新区管理机构及四至范围,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做好存量空间、增量空间的一体化规划布局,重点打造“明湖孵化”“虹霓转化”“张江智造”三大科创板块,通过探索高新区财政、国资运行体系,完善发展制度,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将高新区建设成为区域科创高地。
平台建好了,如何助力高新区“加速跑”?平湖将加大园区产业项目支持力度,建强用好市级科创空间和“上海飞地”等域外平台,围绕“3+3+3”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算力、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项目招引力度。同时,完善项目准入和综合评价,加强资源统筹,实现科技产业项目和“小而美”初创项目两手抓,力争全年新招引科创人才项目100家,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既要对外“招”,也要对内“育”,我市还将加强本土企业培育,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模式,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认定。同时支持和引导企业在本地建立研发中心,推动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升级,重点开展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行动,紧盯全市R&D经费投入重点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加大对外资企业申报高企和研发中心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已落户企业研发能力。
实现科创金融双向赋能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把更多金融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为其注入“源泉活水”,才能实现科技与金融的“双向奔赴”。
科技型企业因“轻资产、重投入、强波动”特点,使得传统信贷遇阻。如何引导金融资源助力科创企业发展?今年我市将构建多元化科创金融服务,包括修订科创贷款办法,实施贷款贴息政策,加强对新招引、初创期优质科技人才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优化科创贷款系统,提高科创贷款入库率和系统使用率;创新迭代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产品,实质性推动“科政保”担保贷款业务,以及开发股权配资、投贷联动等产品,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效率的融资新路径。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基金赋能。我市将加强明湖壹号、贰号科创基金及鼎峰嘉合创投基金等基金运作管理,出台基金投资尽职容错管理办法。在全市构建“投+贷+担”投融资服务体系,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计划全年新增人才科创项目投资12个以上、产业项目10个以上。
上市企业是实体经济的“基本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今年我市已新增华谌科技、宝绿特2家上市企业,接下来将建立健全企业上市全流程服务机制,深化与省证监局、沪深北交易所、省股交中心的联系,为后备企业精准对接资本市场畅通通道。深化境内上市的同时,也将探索境外上市服务机制,打通“境内+境外”上市双赛道,力争新增上市、新三板挂牌企业5家。
“我们将强化项目、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动五链融合,推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走深走实。”沈叶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