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荣怡婷
通讯员 陆斌涛 金 磊
本报讯 近日,国内沿海首艘“混合电力动力”车客渡船“浙象汽渡12”在平湖华海造船基地顺利完成接水仪式。这是继去年省内首艘箱式电池动力集装箱货船交付后,平湖船舶制造业在新能源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市向打造平湖特色船舶修造基地目标迈出关键一步,也是平湖高水平建设“航运浙江”的成果之一。
作为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浙象汽渡12”实现两大核心技术突破——绿色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发电机组-锂电池混合电力推进技术,相比传统燃油船舶,能耗降低30%,预计每小时减少碳排放超70千克,污染物排放下降20%以上;智能减摇装置首创“直翼舵桨+全航速直翼减摇技术”,在9.5节航速下仍可降低船舶横摇幅度超20%,显著提升载车稳定性与乘客舒适度。
“这些拥有核心制造技术的船厂,是平湖绿色航运发展的‘孵化器’。”平湖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平湖以“两新”政策为指引,已构建起技术链、制造链、服务链“三链协同”发展格局,实现产业从“单点突破”到“生态构建”的蝶变跃升。
“我们依托产学研合作,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开展船舶制造技术研发,形成新能源船舶制造体系。”该负责人说。依托院校大脑,平湖积极推动新能源船舶的建造与应用,助力内河航运绿色转型硕果颇丰。去年8月,浙江省首艘内河64标箱纯电动集散两用船“吴兴瑞港001”在平湖顺利接水,标志着平湖市海河联运正式开启纯电动运输新时代;成功建造了内河LNG双燃料动力货船、公务船、纯电池动力客船等多种新能源船舶,进一步丰富了新能源船舶种类与数量……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新能源船舶14艘,待建10艘,新能源船舶建造应用开启绿色航运新引擎。
如果说主体建设是平湖积极探索“绿色航运”发展的第一步,那么设施保障则是关键一环。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新能源船用充电设施的建设,通过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深度融合,进一步畅通绿色能源补给链。去年,嘉兴航区首个新能源船用充电桩在平湖市横塘桥水上服务区顺利完成安装,不仅为新能源船舶的运营提供了关键支持,还填补了嘉兴航区新能源船舶动力补给的空白。目前,全市已建成新能源船用充电桩1处、待建5处,为新能源船舶织牢了动力“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