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茹彤
通讯员 夏晓蕾
本报讯 “金家浜上有一个热心人叫金阿富,小伙子岁数已经三十多;只因为伊是多管闲事瞎起劲,至今还是光棍司令独自过……”近日,在南河头历史文化街区莫氏文人面馆内,当湖街道文化特派员任芳身穿旗袍,左手拿一面钹子,右手拿一根筷子,用平湖方言唱起了钹子书。
诙谐幽默的唱词,悠扬婉转的曲调,让台下听客如痴如醉。现在爱听戏曲的已不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也都纷纷抢占前排座位,想要一睹戏曲风华,找寻不到空位的孩童则拿着红色塑料凳挤坐在一旁,对戏曲倍感新奇。传统文化是如何从历史走进现实,引起全城热爱?这背后离不开当湖街道文化特派员将理论宣传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新之举。
任芳对戏曲文化本就有着深厚的情感,去年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她萌生了把平湖地方特色和新时代新风尚通过钹子书等方式送入寻常百姓家的想法。“像钹子书《追‘老婆’》,就是用平湖方言讲述了金阿富乐于助人的故事,语言上更诙谐幽默,小朋友也喜欢听。”任芳说,为此她还特地组织了一支汇集忠实戏曲爱好者的队伍,这支队伍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致力于传播戏曲文化。
每个月任芳都会在水洞埭社区当湖戏曲中心(钱南扬纪念馆)组织一场戏曲表演,越剧《何文秀·心连心》、沪剧《第二次握手·归国》等戏曲节目都会在此轮番上演,不仅给市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更是无形中将身边故事、时代精神植入人心。今年,任芳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戏曲文化传播,更致力于在戏曲表演中增加与市民的互动,沉浸式开展戏曲培训,让市民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亲身体验学习传统戏曲文化,让戏曲文化传承得更深入。
在当湖街道,像任芳一样的文化特派员还有不少,如南市社区成立的墨香学堂,由文化特派员潘国平每周组织开展免费的书法培训,让“墨香”浸入生活中;凤凰社区文化特派员陈其富以民族音乐传播为特长,定期在辖区组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艺演出,以文化为纽带,促进多民族社会治理融合。他们发挥自身优势,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使其获得永续的生命力。
文化特派员力在解决基层文化建设中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供给不足、“造血”能力不强等短板。一件件精彩作品,一项项文化惠民举措,既是对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未来的期许。近年来,当湖街道以项目化为抓手,整合利用辖区优质文化资源传播传统文化,进一步推进文化特派员服务常态化。“通过运用好、发掘好文化特派员这支队伍,点燃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探索一条传统文化与新宣传理念相结合的新路径,激发传统文化新活力。”当湖街道党建工作办副主任顾加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