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澄蓉
从本学期开始,我市小学校园里发生了一个重要变化——课间活动时间从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
新学期已度过了一月有余,多了5分钟的课间,孩子们玩起来了吗?课表如何调整?怎样确保政策落地?……对此,记者走访多所小学,进行了调查。
课间玩得怎么样?动静相宜精彩多
铃声一响,几个孩子率先跑出教室。“下课了,下课了!”随着他们的欢呼声,更多孩子紧随其后。不一会儿,摸高架前、跳格子区域内、嗒嗒球场地旁就排起了长队。这是近日记者在市实验小学如意校区看到的15分钟课间场景。
“多了5分钟,上厕所再也不用匆匆忙忙地跑了。你看,平时大课间才能玩的游戏,现在也可以玩起来啦!”在中庭的门厅内,正在抽陀螺的一名男生说,他很喜欢这个新变化。
在如意校区412班内,“70后”班主任朱红霞正在“守擂”,班里的同学一一上前挑战,比拼内容是抛沙包。“利用这15分钟,朱老师教会了大家玩这个游戏。”412班学生顾子妍说,目前同学们的水平是同时抛转3个沙包、顺利接住十多次,他们定下目标,争取在学期末成功挑战老师。
在市东湖小学东湖校区,记者看到,学校利用室内室外的一些空地,为孩子们设置了各种有趣好玩的游戏,有套环、运球、跳格子等。在课间15分钟里,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放松身心。
遇到下雨天怎么办?在市叔同小学内,记者看到更多应对方案:大连廊内,毽子翻飞;教室里,汉诺塔、井字棋、速算21点等游戏“战况”激烈;每层教学楼的书吧藏书丰富,“小书虫”们可在这里“遨游”。
15分钟可以玩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有了更多时间玩游戏、做运动”,也有喜欢安静的同学说“可以和同学聊聊天,在教室里下下棋、看看课外书”。
“多的”5分钟何处来?课表优化很科学
学校一天的课表安排很紧凑,多出来的5分钟从哪儿“借”?学校各有妙招。
市叔同小学副校长陶磊介绍,寒假时学校就开始“酝酿”,新学期对学生在校时间进行了微调和优化,将中午吃饭和休息时间往后移动10分钟、将原本下午上课的时间提前5分钟等,再将优化出来的时间,分配到原本为10分钟的小课间。
“课间变成15分钟,也倒逼老师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把完整的课间留给学生。”陶磊说,下课后老师会提醒同学们“先换课本、上厕所”,为下一节课做准备,课间结束前会响起1分钟的音乐铃声,同学们利用最后的1分钟收拾运动用具,快速回到座位上,准备上课。
据了解,各学校的课表调整思路异曲同工,都是在保障上下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优化在校作息时间,为课间延长“抢”出时间。比如,早自习后的第一节课提前5分钟;午餐、午间休息或午间活动时间原本比较长,缩短一点;对下午的整理课时间略作调整……这种相对“无痕”的时间调整,既不会让孩子明显感到学习休息时间被压缩,又缓解了小课间的匆忙。
推行有难度,需多方携手应对
课间多出了5分钟,看似简单,却也考验着学校的管理安排和老师的教学智慧。课间15分钟运行一个多月,一些难点也显露出来,比如低年级的孩子游戏能力不强,规则意识薄弱,开展游戏不通畅;高年级的教室一般处于三、四楼层,孩子走动和游戏的意愿差;走廊宽度不够、操场距离教学区远等限制活动开展。
面对这些情况,学校也正在科学探索和应对。“每天的课间,我们的校医会执不同颜色的球穿梭校园,鼓励孩子们用眼睛去寻找校医,并把球的颜色记录下来,答对者可以参与下周一的抽奖。”市实验小学如意校区德育处副主任张丽说,学校希望以这种大游戏的方式,吸引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走出教室、放眼远眺。
另外,市叔同小学带动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参与推荐,选出了18项广受欢迎、适宜开展的游戏项目;市百花小学发动班主任传授“技艺”,和同学们一起参与游戏;市东湖小学则明确了“游戏规则”,将文明游戏纳入“班级公约”……孩子们玩得尽兴,也安全。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目前,不少学校正在做配套提升,努力让课间15分钟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赋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