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跃忠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总是带着几分争议。爱她的说她温婉端庄,厌她的说她世故圆滑。清代《红楼梦》研究者涂瀛说薛宝钗是“热面冷心”“春行秋令者”,但当问到“尔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时,他回答了两个字:“妻之。”无独有偶,2015年上海东方网做了一个网友择偶调查,其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是男人,你会娶《红楼梦》中的哪一位女子为妻?结果薛宝钗以5679票位列榜首。
为什么不论清人还是今人,都愿意娶薛宝钗为妻呢?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儒家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国人的价值观。而薛宝钗恰好是儒家人格的典范。她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儒家“修身齐家”的理想人格。
首先,我们来看宝钗的品行——孝、悌、俭。
宝钗对长辈极为孝顺,如第四回:“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第二十回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跟袭人吵架,宝玉忙要赶过来, 宝钗忙一把拉住道:“你别和你妈妈吵才是,他老糊涂了,倒要让他一步为是。”这些都是孝亲敬长习惯的自然流露。
宝钗对长辈孝顺,对同辈也非常真诚。林黛玉牙尖嘴利,经常讽剌挖苦别人,“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她。”还送冰糖燕窝给林黛玉调理身体;史湘云要做东请客但囊中羞涩,宝钗送了她两筐螃蟹。不仅是对姐妹,对下人也极真诚。第五回:“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第三十二回金钏儿投井死了,宝钗毫不忌讳地拿了两套新衣服给金钏儿做“妆裹”。此等事例还多,不再赘述。
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论语》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宝钗对长辈孝顺,对同辈真诚,自己的生活则异常节俭。
大观园中,宝钗住在蘅芜苑。这个地方就连一向喜欢淡泊的贾政也说:“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贾母则更不满意,“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除了居处俭朴,宝钗的穿着也很朴素。第七回通过周瑞家的看到:“薛宝钗穿着家常衣服,头上只挽着纂儿。”后来宝钗偶感小恙,宝玉去看她,看到的是:“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此外,宝钗还不爱打扮。第八回宝玉去探望宝钗,见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当宝玉问宝钗熏的是什么香时,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
可见宝钗的生活是俭朴的。生活俭朴也正是儒家的重要主张。《论语》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其次,我们来看宝钗的才能——君子不器。
宝钗博览群书,多才多艺。第四回写道:“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她诗词写得极好,诗词评论更是一绝。
即便是一向不被视为正经学问的戏曲她也熟悉。第二十二回宝玉央告宝钗念《寄生草》曲,宝钗便念给他听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了,喜地拍膝摇头,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除了诗文词曲之外,宝钗还懂禅理。第二十二回宝玉悟禅,黛玉说他悟得不彻底,说:“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宝钗认为黛玉悟得比较透彻,说:“实在,这方悟彻。”
此外,宝钗还懂绘画理论,懂医药知识,知市场行情,还会协助探春理家。真是无所不知。故舒芜认为“大观园里,论学识当然首推宝钗,显非宝玉、黛玉所能及,别的人更不在话下。”
如此学问,古今少有。也正符合儒家对君子的要求。《论语》曰:“君子不器。”这里的“器”就是器具。我们知道,器具各不相同,其用途也各各不同,一样器具有一样器具的用途。所以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就是要求君子要成为通才,而不能像一件器具那样,只有一种用途。
在现代人的眼中,薛宝钗常被视作封建礼教的代言人。然而,若深入儒家文化的肌理,便会发现,她是“内圣外王”理想的具象化存在。她既有“仁者安仁”的道德坚守,又有“通权达变”的现实智慧。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重新审视薛宝钗的儒家人格,不仅是对经典的再发现,也为当代人寻求精神寄托提供了文化根源上的探寻。真正的儒家精神,从来不是桎梏生命的教条,而是在秩序中寻找自由、在现实中构建意义的生存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