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1版:今日平湖报

再夺“神农鼎”,平湖有多硬核?

■记 者 王茹彤 通讯员 曹 蓉 朱忆顺

近日,在浙江省乡村振兴领域的最高“竞技场”上,我市再次被评为优秀等次,捧回“神农鼎·铜鼎”。

从共富大棚到未来乡村,从田间地头到科技云端,我市正用“神农鼎”的份量丈量乡村振兴的深度。“能再次夺得‘神农鼎·铜鼎’,是对我们乡村振兴工作的肯定,我们要让乡村振兴的含金量看得见、摸得着、可持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许建军说,这座沉甸甸的鼎,承载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硬实力、城乡融合的温暖底色,更代表着百姓日渐鼓起的钱袋子。

现代农业展现硬核实力

在钟埭街道得稻家庭农场的小麦百亩示范方里,植保无人机正在麦浪间来回穿梭,施肥洒药,确保小麦良好生长;种植时的机械精量条播技术,让小麦更整齐、强壮……其实,这片青翠的小麦田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去年,小麦百亩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了551.16公斤,打破此前该种植农场在2022年创造的每亩542.25公斤的浙江农业之最纪录。

不仅是小麦,去年全年我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3.13万亩、总产19.23万吨,其中高粱示范方平均亩产1029.88斤、攻关田最高产量1081.02斤,均破浙江农业之最纪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市夯实农业底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除了粮食种植外,我市也着重打响土特产“金名片”。平湖马铃瓜、天露西瓜入选2024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稻渔米”成功列入全省“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平湖糟蛋、双孢菇入选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我市各镇街道依据自身生态环境、文化和科学技术,因地制宜地探索特色农产品发展路径,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着农业、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乡融合走出特色新路

每年三四月的钟溪樱花里,总是盛开着大片大片的樱花,每一个拍照打卡点皆充满着游人的欢声笑语。在这里,还能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沪牌汽车与农民的三轮车并排停放。这,正是我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写照。

前不久的钟溪樱花文旅季,开幕仅两天时间就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在平湖,除了钟埭街道的钟溪樱花里,还有充满运动元素的曹桥街道马厩村赛艇小镇、林埭镇徐家埭村的棒球小镇等,这些美丽乡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让美丽乡村转变为美丽经济。据了解,去年全年,全市17个省3A级景区村庄运营团队100%入驻,累计接待游客1205.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51.8亿元,乡村旅游占比达到70%。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是关键。去年,我市统筹推进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城乡公办义务段学校教共体总覆盖率达100%等,让城乡居民共享便利。

共同富裕交出暖心答卷

乡村振兴,让百姓最有幸福感的便是变鼓的钱袋子。去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3:1,连续六年呈下降态势,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典范。

时下,新仓镇友联村的共富大棚里迎来了小番茄的丰收季,大棚里一串串红彤彤的小番茄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果香,不久后,这些小番茄将被销往上海等地。共富大棚不仅带来了农产品的丰收,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家门口”的岗位,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

新仓镇的共富大棚只是我市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试点,我市深入推进“1+8+N”共富体系建设,探索“共富大棚”模式,有效推动村集体经济壮大、低收入农户增收、现代农业转型、三产融合发展齐头并进。去年至今,全市各镇街道规划“共富大棚(田园)”3078亩,总投资2.43亿元,建成投产面积1558亩。村集体通过两轮共富体项目全年实现增收约2300万元,惠及低收入家庭630户。

此外,我市通过创新繁荣农村精神文化,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提档升级,打造文化特派员“文化平湖Pai”工作品牌,推动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皆富足。

2025-04-11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42842.html 1 3 再夺“神农鼎”,平湖有多硬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