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林旭东
通讯员 徐冰艳 张丹燕
本报讯 4月9日,嘉兴港独山港区B区21、22号泊位工程和B区25、26号泊位工程陆域部分顺利通过交工验收,加上独山港区Ⅱ号内河港池工程于3月20日完成交工验收,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全面进入试运营阶段。
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包含4个外海泊位和21个内河泊位,预计年通过能力近2500万吨。其中,独山港区B区21、22号泊位工程和B区25、26号泊位工程为2座5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共4个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为集装箱125万标准箱、件杂货308万吨;独山港区Ⅱ号内河港池工程拥有21个500吨级内河泊位,水工结构按照靠泊1000吨级船舶设计,设计年通过能力968万吨。
项目投入试运行后,独山港海河联运作业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更好发挥内河运输成本低、效益高的经济优势,有效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昨天,一艘内河船只停靠在Ⅱ号内河港池装载货物,准备驶往湖州长兴。该船只载重36标箱,与传统陆运相比每标箱可节省成本200元至300元,一次运输就可为企业节省万元左右的成本。作为省“千项万亿”重点工程,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可以接纳更多浙北乃至江苏、安徽、河南的货源。同时,外海货物可以直接通过内河运输至企业,实现水陆运输的无缝对接,有效缓解疏港公路运输压力。
本次交工使用的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智能远程操作是其最大特色。目前独山港已经成为嘉兴港内等级最高、能级最强、智能化水平最领先的多用途码头泊位。
在智控中心轻轻推动“摇杆”,数百米外的龙门吊精准地从氢能集卡上将集装箱吊起放到指定区域……从内河到外海,实现了远程无人化作业。以堆场的龙门吊为例,场地设置有CPS和TPS,可以自动引导氢能集卡停靠在指定区域,再由龙门吊远程精准作业。“我们有20个左右的摄像头对作业现场实现监控全覆盖,可以随意放大或调整角度,保证作业过程实现无死角。”浙江海港独山海河联运有限公司电气技术专工沈渊培说,远程无人操作除了让安全系数和精准度得到极大提升外还进一步提升了人员效率。传统的堆场作业中只能由一人操作一台机器,而在远程操作系统的优化下,已经可以实现“1控4”,极大减少了人员成本。
“我们将加快独山港海河联运示范区口岸开放工作,为嘉兴港建设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提供支撑,推动临港经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浙江海港独山海河联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宓浩祺说。嘉兴港独山海河联运示范工程还拥有平湖唯一的宁波港内支线,推动平湖货物向世界各地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