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勤华
春阳轻洒,又到一年花开缤纷时,从1962年3月25日的晨光,到2025年3月25日的暖阳,时光悄然划过六十载长河。这个承载着厚重记忆的日子,我带着母亲替父亲赴一场跨越了一个甲子的约定。
知青亭下,一群老人正激动地重逢。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却无法磨灭他们眼中的惊喜。他们紧紧握手,问候声此起彼伏,好似有千言万语,道不尽的往昔回忆,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母亲脸上荡漾起久违的笑容。我站在一旁,静静看着他们热烈交谈,他们的激动和快乐也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不自觉沉浸其中。
“还记得我们到的时候,你母亲腌了一缸菜心,第一顿饭吃的就是你母亲烧的菜心烧粉皮,那味道,到现在都忘不了,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位老知青握着农夫的手激动地回忆着。
另一位老知青接过话茬:“后来我们到了城里,这里朴实善良的乡亲还记挂着给我,给我送青团、送蔬菜。”
一位村妇微笑着插话:“当年交通不方便,我们到你们城里,就到你们家里过夜。”这些质朴的话语,如同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将大家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年代。回溯六十年前,父母亲正值十八九岁青春韶华,和他们同龄的一批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插队入户到这个宁静质朴的小乡村。
一开始,知青对农村艰苦的生活很不适应,风雨田头,赤脚踩在打滑的田岸上,时常不慎摔倒,捻泥推车、手撒猪灰、插秧耘田……什么农活都得学着干。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么艰苦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走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雨人生,一位老知青说:“我们现在碰到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因为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
那个年代,城乡差距犹如一道鸿沟,知青下乡是缩小这道鸿沟的勇敢尝试。我的父母亲和知青们打成一片,不仅在生活上互帮互助,更带来了城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他们还一起探讨如何提高水稻产量,如何改良种植技术,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那段特殊的岁月里,我来到了这个世界,知青们为我取名“勤华”,这个带着时代特征和父辈期许的名字伴随我成长,指引我走向一个个未来。然而,命运的轨迹却突然改变。父亲在对水稻种植管理的研究中,不幸农药中毒。在那个缺医少药、经济负担沉重的年代,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早早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离去,如同一场无法驱散的阴霾,重重地笼罩着我们的家庭,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
时光匆匆,往昔如昨。如今,知青们迎来了60周年返乡的日子,我替父亲来赴这场六十年之约,试图寻找父亲当年的影子。知青们见到我时,眼中满是怀念与感慨,仿佛透过我,看到了父亲的模样。漫步在乡村,当年和知青一条弄堂之隔的老房子已没了踪影,知青们曾经居住过的公房也已消失不见,唯有那条名为象龙浜的小河浜仍然静静地流淌着,河岸边的那棵桃树,每年春天依旧如期绽放,满树的桃花好似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望着那片稻田,我仿佛看到父亲年轻时的身影,他正微笑着穿梭在稻田与知青之间,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希望。那个弯腰在田间种植水稻的身影,成了父亲留给我永恒的记忆。这次赴约,重温了父母亲与知青的深厚感情,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伟大意义。
如今,大块的田地已由村里承包给种植户,母亲这一代人虽已告别辛苦的劳作,但他们仍喜欢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对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更是一种对土地深深的眷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斗转星移,时光飞逝,相聚的时光里,曾经的少年已两鬓斑白,可笑容依旧灿烂。这次相聚是对青春的缅怀,更是对岁月的致敬。
知青下乡,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风貌,更在无数人的心中种下了希望与友谊的种子。就让记忆与现实交织,让情谊在岁月中无限延续。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过去多少时光,他们依然深深怀念着这块生活、劳作、哺育着一代代年轻人和知青们成长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