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 琰
昨天下午5时,市区梅兰路与如意路交叉口的南海樽鲜饭店门前已排起长队。随着大厨掀开餐盘盖,红烧蹄髈的浓郁酱香瞬间弥漫街头。服务员迅速打包红烧狮子头、红烧肉等菜品,动作娴熟,秩序井然。“49元一份的蹄髈打包回家,味道和堂食一样棒。”刚取到餐的张阿姨满脸笑意。
近日,平湖街头的外摆餐饮人气爆棚,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从酒店到家常饭馆,纷纷在店外支起摊位,各色美食吸引市民排队选购。平湖金稼园生态农庄外摆区同样人气高涨。昨天下午4时摊位一开放,便迎来众多食客。酸辣土豆丝、稻草扎肉等家常美味与特色佳肴一字排开,从清爽小炒到浓油赤酱,丰富多样的菜品满足着不同食客的味蕾需求。
实惠的价格是吸引食客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酒店外摆的菜品价格十分亲民,相比店内堂食降低了10%—20%,让更多人能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酒店美味。此外,南海樽鲜等酒店还开设了早餐铺,售卖包子、茶叶蛋等传统早点。“2.5元一个的黑猪肉肉包,个头大、味道香,没想到现在每天都能吃到大酒店的早餐了。”正在排队购买的市民李晓燕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是酒店,好妈妈、蒸工夫、老当湖等家常菜馆也纷纷“摆”出特色菜,蒸腾的热气中,店员的热情吆喝声、食客的欢快交谈声交织成曲,为城市街头注入最鲜活的烟火气息。
在经营模式上,商家们各显神通,融合线上线下营销,借助社交媒体推广、会员体系绑定、线上预订配送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客户黏性。小餐馆则更灵活,专注于打造外摆“爆款”、推出限定套餐,甚至与周边奶茶店、甜品摊联动,形成了微型的“美食小生态圈”,共同吸引客流。“我是刷抖音时看到老当湖有外摆菜,听说这里有平湖忑色美食。”从上海来平湖旅游的张先生边打包特色菜肴边说,“下午就要返程了,特地来打包几个菜带回去,让家里人也尝尝地道的平湖味道。”
外摆餐饮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市场需求变化与行业竞争加剧共同驱动的结果。随着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不再局限于传统酒店餐饮模式,需求日趋多样化。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促使商家积极寻求新出路。“外摆是我们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尝试。通过降低价格、贴近消费者,既能吸引更多客源,也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与服务。”南海樽鲜总经理翁美玉说,虽然价格降低,但酒店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对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储存销售实行全流程监控,确保每一道外摆菜品都能保持与堂食菜品一致的高品质。
随着餐饮外摆这一新兴业态的兴起,城市管理部门在释放消费活力与维护市容秩序间积极探索平衡点。据了解,餐饮企业开展外摆经营前,需提前向各镇街道相关部门提交报备申请。执法人员将第一时间前往现场查看,结合人流量、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外摆区域,合理调整点位布局,确保外摆区域既不影响交通通行,又能满足经营需求。
“既要让城市升腾‘烟火气’,更要实现管理精细化。”市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外摆经营高峰期的人行道拥堵问题,以及环境卫生维护等都是日常巡查监管的重点。为此,相关部门也将加大联合管理力度:一方面,强化食品安全监管,通过增加抽检频次、扩大检查范围,确保餐饮品质安全;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摊位设置,明确经营边界,杜绝占道经营等行为。此外,还将搭建多方沟通平台,定期组织酒店、周边商户和居民代表开展交流会,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为餐饮企业外摆业务营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这一新兴业态行稳致远。
随着“外摆菜”创新经营方式的热度攀升,预计未来将有更多餐饮企业参与其中。如何在规范管理、品质提升与特色营造上持续深耕,让这份街头巷尾的“舌尖幸福”长久温暖人心,成为各执法部门、商家与市民共同的课题。唯有多方携手、协同发力,才能让外摆餐饮这道城市风景线,既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又保持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