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4版:镇街热搜

袁碰:智耕沃土的“数字农人”

在新仓镇,“崛起”了一座共富蔬菜岛。蔬菜岛的科技魔力与创新生态,吸引了许多“00后”年轻人回归乡村。手拿智能设备种地的“数字农民”,袁碰便是其中之一。

每天早上7点不到,袁碰承包的菜地里就开始热闹起来。

戴上遮阳帽、拿上小刀、搬上小凳,袁碰一家四口径直走进大棚忙碌开来。在“咔嚓”声里,广东菜心、上海青、豆角等被快速采摘入筐,鲜嫩的茎叶在刀刃下迸出清甜的汁水,混着泥土的芳香,在暖烘烘的空气里弥漫开来。上午10点多,将当天收的菜放入冷库后,袁碰才稍作休息。

袁碰出生于2001年,虽然才24岁,但他已有快10年的“农龄”。刚开始,袁碰的父母和哥哥一起在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种菜,他常常来帮助摘菜、打包、发货,时间一长,他也喜欢上了种菜。后来哥哥回老家结婚,袁碰干脆自己承包了土地,把父母接了过来一起干,成为一名扎根泥土的“00后”新农人。

谈起和蔬菜岛的相遇,袁碰直言是缘分。去年10月,朋友给他分享了一条链接,是平湖发布的“平湖农创客共富合伙人计划”农创客新农人培育孵化营招募,他一看有新的技术和合作机会,就赶紧报了名。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里,他接触到了气雾培技术、沙培技术等先进种植技术,也见识了能自动浇水的智能灌溉系统、在手机上即可一键开关的遮阳网等设备。

“我之前承包的都是传统大棚,都是普通土培,而且都要手动的,有时候冬天光关个窗就要一个多小时。而在这里,只要在手机上操作几分钟,就能把所有大棚的窗关上,省时又省力。”培训结束后,袁碰决定留在新仓。“这里不仅有技术支持,还能解决销售问题。”袁碰说。

从廊下搬到新仓,袁碰承包的菜地从15亩扩大到38亩,种的蔬菜从上海青扩展到广东菜心、杭白菜、苏州青等品种,半年的毛利就达到了20万元。“菜每天都要收,忙的时候每天要收5000多斤,会请村里的村民来帮忙。”从事农业后,袁碰一家几乎是全年无休的。用他的话来说,喜欢种地是真的,累也是真的,但他从来没后悔,反而越干越有劲。袁碰说,用上新技术后,种地比以前轻松多了,这也成了一份体面的新职业。

作为蔬菜岛上的“种菜能手”,经常有小伙伴来向他咨询业务问题,有时是无法分辨的病虫害,有时是整枝打杈的小技巧。袁碰从不藏着掖着,常带着大伙蹲在菜畦边手把手讲解,一来二去不仅帮大家解决了实际问题,自己也从交流中得到了新思路。

这两天,袁碰正在沙培试验区里尝试种植快白菜,每天都要观察菜苗的生长情况,记录大棚里的温湿度数据。“之前没在沙子里种过菜,正在探索中,沙子比泥土更储水,日常更要注重通风。如果试验出沙培的产能更高的话,我们就把这种技术推广出去,让村里的共富大棚都种起来。”袁碰的语气里透着坚定和自豪。

正说着,袁碰的女朋友迎面走来,扬了扬手中的竹筐,喊他去摘豆角。这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身穿一套速干衣、脚着一双解放鞋的小伙子挠了挠头,露出了腼腆的微笑。

2025-07-03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1118.html 1 3 袁碰:智耕沃土的“数字农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