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埭镇卫生院 陈 斌
时值盛夏,热浪袭人,正是中医“冬病夏治”的黄金时节。作为一名中医师,我常被问及:“为何要在炎炎夏日治疗冬季疾病?”今天便为大家解开这一传统智慧的奥秘,并奉上实用食疗方,助您养生防病。
“冬病夏治”理念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法则。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利用夏季自然界阳气鼎盛之势,驱散深藏于体内的寒邪,从而预防或减轻冬季易发疾病。
为何选择夏季?从中医角度看,此时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循环活跃,药物吸收和传导能力显著增强。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夏季人体代谢旺盛,免疫功能活跃,为调理体质提供了生理基础。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慢性腹泻、脾胃虚寒型胃痛等;风湿性疾病,包括关节冷痛、风湿性关节炎等。
冬病夏治的传统方式有不少,包括三伏贴(穴位贴敷)、艾灸、拔罐、药浴和足浴、内服中药、中药茶饮等。或是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经皮吸收,结合自然界旺盛的阳气,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达到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宣肺化痰、提高免疫力、“治未病”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内服,从内部扶助人体阳气,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食补是冬病夏治的上选之策
炎炎夏日,很多人容易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等。“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可多食用苦瓜、西红柿、鸭肉等性凉、清暑的食物。另外,姜是夏季的明星食材,“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的古训道出了姜在夏季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夏季人体阳气外散,体内反而偏寒,加上空调冷饮的摄入,易致外热内寒。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开胃健脾,值得泡茶或者加之于日常菜品中,多多出现。
对于一些特定人群的需求,也有一些安全有效、居家可制的中药食补调理推荐给大家,可根据体质选用。
其一, 黄芪当归乌骨鸡汤。可取黄芪60克、当归20克、乌骨鸡1只,共炖至肉烂。每周1次,连食一月。此方有益气养肺、滋肾养血之效,特别适合平素易感冒、畏寒肢冷的慢阻肺患者。
其二,白胡椒公鸡汤。选取公鸡1只洗净切块,加入白胡椒9克、草果3克、良姜3克及葱姜一起炖煮。此方对于过敏性鼻炎、遇寒咳嗽、冬季哮喘加重者效果显著。
其三,姜丝炒蛋。花生油烧开后加姜丝,再打入两个鸡蛋炒至鲜嫩。每日早餐食用,适用于慢性咳喘、慢性腹泻患者。
其四,五味芡实粥。取五味子10克,芡实、莲子各30克,山药20克,粳米100克。先将前四味同煮,30分钟后加入山药粉和白糖。每日1次,能健脾补肾、涩肠止泻,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腹泻效果尤佳。
“补水”“按摩”也可尝试
入伏后,天气越来越热,稍微劳作或运动就会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应该把每天喝1.8升至2.0升水作为目标。
夏季由于昼长夜短,人们晚睡早起,相对睡眠不足,日常可能会出现疲劳感。炎热的天气下,如何远离困乏?大家也可以尝试自我穴位疗法,通过按压太阳穴、百会穴,来缓解胸闷、头晕、肢体困倦等症状。
常按摩太阳穴可促进大脑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并且操作非常简单,适合任何时间做。按压时四指并拢,先按摩上下眼睑,然后手指从眼角处向太阳穴处移动,按摩数分钟。风池穴位于颈部,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相平。按压时保持身体正直,两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头后仰,拇指环形转动按揉穴位1分钟,可感到此处有明显的酸胀感,反复5次。按摩它可提神,还能缓解眼睛疲劳,对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或长时间伏案的人效果更明显。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的最高点,是手足三阳经及督脉阳气交会之处,按摩这里可提神醒脑、升举阳气。用双手拇指或食指叠按于穴位,缓缓用力,有酸胀感为宜,持续30秒;同时可做轻柔缓和的环形按揉,反复5次。
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通过科学食疗与日常调节,可有效改善虚寒体质,预防冬季旧病复发,助大家健康度夏、安然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