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3版:东湖·语丝

泸沽湖行记

□ 徐 媛

我一向钟情于自然的粗犷与原始,而西南边陲的泸沽湖,便是我心中那片未被雕琢的瑰宝。它静静地躺在滇川交界的群山之中,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不仅展现着大自然最质朴的风貌,更蕴藏着摩梭人这一独特部族的悠久文化与神秘习俗,让人心生敬畏,又充满好奇。终于在盛暑之际,暂离江南小镇,与好友二三人一路西行,来到彩云之南。

(一)泸沽湖·格姆女神山

我们沿着金沙江自丽江古城一路行至泸沽湖。泸沽湖,一个横跨滇川两省的高原淡水湖泊,宛如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璀璨明珠,最大水深105.3米,其深邃与广阔让人叹为观止。

猪槽船是这泸沽湖上特有的交通工具,古拙而多彩,仿佛是从远古驶来的时光之舟。舟行水上,浅水区清澈见底,水中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清晰可见。而在这清澈的水中,有一种名为“水性杨花”的奇特植物悠悠漂浮。水性杨花,学名波叶海菜花,它洁白如雪,轻盈似羽,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宛如水中的精灵,为泸沽湖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行至深水区,水色由浅碧陡变墨蓝,仿佛是大自然在无垠的时光荒原中沉淀凝结的浓墨,在水中勾勒出一幅深邃的画卷。舟上一行人不约而同地敛声屏气,被这大自然的威严所震撼。在这一刻,人类仿佛回到了远古时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面对泸沽湖的深邃与广阔,人们一边匍匐在其脚下,感受着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一边又妄图征服这片水域,探索其未知的奥秘。这种既敬畏又征服的心态,在宇宙时间的刻度下未免显得渺小可笑,但却又自有其尊严与价值。因为正是这份对未知的渴望与探索,推动着人类不断前行,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泸沽湖的北面是格姆女神山,她是摩梭族的神山,也是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心中崇敬的圣地。格姆女神山山势雄伟壮观,倚天耸立,其形状独特,宛如一只安睡的狮子,静谧而威严。在摩梭语中,“格姆”恰恰就是狮子的意思,而藏语则赋予了它更为神圣的名称——“森格格姆”,“森格”意为狮子,“格姆”则是白色女神,传说中格姆女神便是这座山的化身,守护着这片土地和摩梭人民。

相比之下,在中原文化中,女性神灵的形象很少以狮子这样健壮的猛兽来呈现。常见的女性神灵形象往往是温婉、柔美、慈爱的,如观音菩萨,她端坐在莲台上,手持净瓶,普度众生;又如妈祖,她护佑海上航行的人们,形象亲切和蔼;即使是传授黄帝兵法术数,助其战胜蚩尤的九天玄女,也是以绝世容颜和智慧著称于世。这些女性神灵的形象,更多地体现了中原文化对女性温柔、贤淑、慈爱、美丽的传统审美和价值取向。而格姆女神山的存在,则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女性神灵形象。她以狮子的形态出现,既展现了女性的力量与坚韧,也体现了摩梭族对女性地位的尊重和崇拜。

(二)木楞房·祖母的火塘

生活在这片幽谧大湖——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女儿国”。这个有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就是以母系家庭为主,女性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地司机阿杰为我们联系了一户摩梭家庭,在摩梭姐姐妮次尔拉措的讲解下,我们得以窥见这一支古老部族的神秘文化。

妮次尔拉措拥有甜美的笑容和动听的嗓音,她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她的家。一进门,我们便看到了郁郁葱葱的葡萄架,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门前,为这座古老的摩梭民居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摩梭人的房屋,俗称“木楞房”,依山傍水,与自然和谐共生。木材是主要建材,圆木垒墙,屋顶覆瓦,整幢房屋不用一钉一铆,却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房屋呈四合院布局,正房坐镇中央,是家庭的灵魂所在。在这里,家人聚餐、议事、祭祀,烟火气与神圣感交织。正房的正中间,往往设有一个火塘,这是摩梭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火光跳跃间,维系着家族的温暖,见证着生命的延续。摩梭人在这里诞生,也在这里告别尘世,但这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你无需感到丝毫的恐惧或不安。因为屋墙四壁挂满了唐卡,每一幅都诉说着藏传佛教的深邃与慈悲,它们守护着这个家,也守护着摩梭人的心灵。

人从温热潮湿的血肉中诞生,孱弱而渺小;在僵硬冰冷的躯壳中逝去,衰朽而寂寥。在生死轮回的永夜之中,火塘的光明与温暖,佛陀的悲悯与慈爱,成为摩梭人最向往的存在。

火塘也叫作“祖母的火塘”,是摩梭人家庭生活的中心。火塘边,祖母讲述着摩梭人的古老传说和历史,传授着生活的智慧和技能。火塘的温暖,不仅仅来自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更来自祖母的爱和关怀。在火塘边,家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也学会了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三)篝火晚会·走婚桥

往前走,是幽深宁静的泸沽湖;回头望,是静默巍峨的格姆女神山。蓊郁苍翠的大山连绵千里,阻隔了中原文明的传入,仿佛让这片土地成为一个凝固的时空,就像千万年前被松脂包裹而成的那一块琥珀。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这里保留了最原始、最独特的母系家庭制度。在这里,血统以母系计算,女性是家庭的灵魂和支柱,家中的事务多由女性主导,男性则更多地承担起外出劳作的任务。家庭成员包括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其姨兄弟姐妹、姐妹们的子女等,他们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紧紧相连,共同生长。

在这里,走婚是一种普遍的婚姻形式,男女之间不结婚,而是通过夜晚的走访来建立和维护感情。因此,篝火晚会便成了摩梭人文化中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线。夜幕降临,湖畔的篝火熊熊燃起,摩梭男女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他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舞步轻盈,歌声悠扬,仿佛在向天地诉说着他们的欢乐与祥和。

在篝火晚会的欢声笑语中,若男女之间看对了眼,女子便会羞涩地在男子手心轻轻挠一下,这便是默许了与男子夜晚的约会。于是,男子在月光的照耀下,翻过起伏的山坡,穿过密密的树林,蹚过潺潺的溪流,满怀期待地来到女子的家。在那里,他爬上专门为女子修建的花楼,花楼修得高高的,既是为了女子的安全,也是为了考验男子的力量与勇气。在这样的习俗中,摩梭人的爱情显得那么纯粹、那么浪漫,也那么富有诗意。

妮次尔拉措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和丈夫便是在 一场篝火晚会上一见钟情的。

“个子这么高呢,长得又帅!”她兴高采烈地向我们比划着,“他还是个军人呢!很抢手的,我下手快,哈哈!”

“你们知道摩梭人约会,男的要带什么吗?”阿杰也来跟我们“科普”。

“带什么?一大束花吗?”我想到云南的山坡上鲜花盛开的景象。

“不是,是肉骨头!”也许是这里的姑娘爱吃肉呢,小伙子们倒是实诚,我心想。

“村里的狗要叫的,给狗吃呢!”这个原因还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告别了妮次尔拉措姐姐,车行二十分钟,眼前骤然浮现一片宽阔的“草海”,绿意摇曳,采采流水,恰似蓬蓬远春。“草海”中间架起一条木质长桥,入口竖着的指示牌上写着“走婚桥”。

这便是摩梭人独特婚姻制度的象征。在这座桥上,摩梭青年男女通过“走婚”的方式,建立起一种非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他们不受世俗婚姻制度的束缚,而是遵循着内心的选择,以感情为基础,建立起一种更加自由、平等的伴侣关系。

于是在摩梭人的大家庭里,没有男子娶妻的繁文缛节,没有女子出嫁的离愁别绪,女子终生生活在母亲身边,享受着母爱的温暖和家庭的呵护,也学习着祖辈传下来的智慧与技艺,肩负起领导家庭的责任与使命。

摩梭女性在这里,拥有着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享受着家庭的温暖与尊重,自由地生活着,传承着属于她们自己的文化与精神。这片“桃源”,是摩梭人给予世界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对所有女性的一份美好启示。

站在走婚桥上,我望着那片绿意盎然的“草海”,心中涌动着无尽的感慨。摩梭人,这个生活在泸沽湖畔的神秘部族,用他们的纯朴与智慧,编织了一幅幅动人的生活画卷。在这里,女性是家庭的灵魂,她们用坚韧与温柔,撑起了这片天空,让爱与自由在这里生根发芽。愿这份摩梭人的纯真与勇敢,能像泸沽湖的水一样,滋润着每一个渴望自由与尊严的心灵。

2025-07-09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2314.html 1 3 泸沽湖行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