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守着“火炉”烹出“食无忧”

□烈日下的坚守·换岗体验

■摄影 陈明远

【体验记者】钱澄蓉

【体验岗位】社区食堂厨师

在酷热的夏天,站在“火辣辣”的灶头前操持一家人的三餐是让人头疼的事。近期,不少市民选择在家门口的社区食堂就餐,食堂大厨成了保障居民生活的重要角色。8月7日,记者来到新仓镇的桥家大食堂,体验大厨们工作日常。

当天上午9时,记者按照后厨管理规定,带上了发套、口罩,清洗了双手后,开始半天的工作。从室温25℃的食堂大厅经过30℃左右分餐间后,记者来到了超40℃的后厨,短短几步路,记者就体验到了“一个空间一个温度”。“后厨不能装空调,烹饪过程冷热交替容易造成食物变质,为了食品安全,我们厨师必须‘耐热’。”桥家大食堂主厨马浩齐介绍。

为了迎合乡镇居民吃饭早的习惯,马浩齐等3位厨师每天需在7时30分上岗,短短一个多小时,他藏青色的厨师服便已湿透了。细细观察后厨,共有三个厨师,每人负责两个灶头,统一左边的用于炒菜、右边用于炖“硬菜”,而在厨房的另一侧有两个大蒸箱。随着灶头、蒸箱的不停“工作”,后厨内的热浪不断集聚。

这里每天共计有500余人次用餐,每餐要制作26到32道菜品,而马浩齐要负责其中的20道。面对巨大的工作量,手脚麻利是应对的唯一办法。只见他左手颠勺、右手翻炒,右脚膝盖还需要负责“掌控”位于灶头下方的控火阀门,不断做出左右拨动的动作。

记者体验了一道简单的菜品——清炒瓠瓜,当将处理好的瓠瓜段倒入大号铁锅后,发现根本“玩不转”,心中急切再加上灶头释放的热量,脑门上的汗水不断顺着发套边缘往下流。眼看将要糊锅,马浩齐立马接手过去,熟练翻炒,“一锅食材要10到15斤,再加上锅的重量,没点功夫确实很难操作。”马浩齐说,他的左手远比右手有力,这也是职业需要。

肉末茄子、小炒黄牛肉、番茄炒蛋……站在灶头边,看着一道道菜出锅,记者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夏日“人间烟火气”背后的煎熬。“不能急,每天来社区食堂吃饭的老年人有100多名,菜要保证煮软才行。”马浩齐说这句话的时候,汗水顺着他的睫毛正往下落。

厨房“最热一刻”出现在两个大蒸箱完成蒸煮、开箱的瞬间,室内瞬间温度达到50℃到60℃,堪比桑拿房。为了更好地坚守岗位,大厨只能频繁喝水,一次就要喝一升,还要定时服用藿香正气水、不定时补充绿豆汤。而当上午的忙碌结束,他们的衣服早已湿透,轻轻一拧便能拧出水来。

【记者手记】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群众生活的基本需求,社区食堂满足了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正是众多的社区食堂后厨师傅们默默承受这份“水深火热”,才换来了社区居民们的清凉舒适和舌尖上的幸福。大厨们坚持与付出的背后,是对社区居民健康的承诺。

2025-08-11 □烈日下的坚守·换岗体验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69569.html 1 3 守着“火炉”烹出“食无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