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2版:要闻

“声”入基层新风吹

■记 者 陶佳敏

通讯员 夏晓蕾

【见证者】王珏明

【职业】“平湖后生”理论宣讲员

【乡风见闻】在当湖街道沐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王珏明的办公桌上,几张便签纸格外醒目,上面记满了他自己编的顺口溜:“每天用好专用袋,垃圾分类往里塞”“陌生链接别点,可疑转账别信”……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正是他作为“90后”宣讲员推动理论宣讲入脑入心的“秘密武器”。

“以前在社区广场上,常有老人凑在一起念叨‘陌生电话不敢接,又怕真是急事’。”王珏明说,不少老人因防骗知识不足,面对可疑链接、转账请求时总犯怵,王珏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让这些老人提高防范意识呢?王珏明决定不照本宣科地讲政策,而是把“陌生链接别点,可疑转账别信”等知识点编进顺口溜,还剪辑制作了动画短片在广场循环播放。

“小王说的那两句你可记牢,上次我孙子给我发的链接,我先问了社区才点的!”如今再去广场,总能听见几位老人在一起念反诈顺口溜。曾经老人眼中的难题,现在成了大家口中常念叨的顺口溜,社区里因诈骗产生的糟心事也少了大半。

王珏明的创新宣讲不仅守护了老人的钱袋子,更将目光投向了社区管理的“痛点”。过去垃圾分类点常出现“混装”乱象,居民抱怨“分太细记不住”。他索性拎起垃圾桶当“道具”,编出“厨余进绿桶,有害单独放”等口诀,再借着自己帮独居老人分垃圾的机会,一点点说清垃圾分类的好处。现在王珏明路过垃圾分类点,再也看不到随手扔的乱象。曾经的“老大难”,如今成了社区里的“好习惯”,楼道、街角也因整齐的分类,多了份清爽。

在王珏明看来,理论宣讲既是传达理念、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见证改变、助推发展的有效路径。这从小区公共绿化区的变化中可见一斑。原来2023年,居民王大爷在小区的公共绿化区种植棉花等作物,觉得“种点东西不碍事”,社区工作人员劝了好几次都没听。那时绿化区里的作物和绿植“挤”在一起,既不美观又伤植被。王珏明没急着去指责王大爷,而是选择每次路过都陪他聊天,从“咱小区的绿化得大家护”说到“文明小区得靠每个人”,等作物成熟了,还帮着一起收割、清理。

现在再看公共绿化区,草木长得郁郁葱葱,再也没有私自种植的痕迹。更让人惊喜的是,王大爷不仅自己守规矩,还拉着其他退役老兵组建了“‘沐邻防火墙’志愿服务队”,每月戴着红袖章巡逻,看见不文明行为就上前劝导。宣讲里的一字一句变成了宣讲对象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王珏明最欣慰的事。

“宣讲不是单向说,是看着大家一起变。”王珏明常这样感慨。从老人会防骗到居民懂分类,再到老兵愿奉献,文明乡风渐渐吹拂在社区的每个角落。

2025-08-27 5 5 嘉兴日报平湖版 content_572867.html 1 3 “声”入基层新风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