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 琰
本报讯 晨光漫进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的“民情茶室”,氤氲茶香里,茶室管理员张雪英刚把一壶新泡的绿茶端上桌,村民顾永祥便拉开椅子坐了过来。没等他端起茶杯,身旁几名邻居就围了上来,语气里满是欣喜:“老顾,咱们前两天念叨的树枝过长挡路问题,今早师傅已经来修剪好啦!”
这样的对话,在张雪英守了多年的这间老茶室里几乎每天都会上演。作为土生土长的沈家弄村人,她早已习惯在茶香与闲聊中,见证茶室里的烟火气与民生事。
这间茶室开办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张雪英是它变迁最直接的见证者。最初,这里只是村民歇脚闲聊的普通茶馆,几张旧桌椅、一壶粗茶,却能聚起满室热闹;如今,经过多次装修升级,舒适的座椅、明亮的灯光早已取代旧貌,但那份“推门就像回家”的亲切感,始终未变。在张雪英的心里,茶室早已不只是供人放松的“社交角”:每当村民围坐在此,聊起村里的绿化改造规划、垃圾分类细节,或是念叨养老服务的优化方向,她都会悄悄记下这些“小事”,整理好反馈给村委会。也正是因为她的及时传递,村民的诉求有了更快的回应,心中的期待也有了更早的着落。
就在前不久的早茶时段,这份“记挂”还帮了村民老王大忙。当时,张雪英正忙着添茶,耳边传来村民的讨论:村里的残疾人老王拐杖坏了,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没钱买新的,已经好几天没出门了。她心里一急,没等茶席散场,就赶到村委会反映情况。很快,沈家弄村负责民政工作的周伟杰上门核实,第一时间跟街道申请了免费拐杖,还专门送到老王家里。后来再提起这事,张雪英总说:“幸好当时多问了一句,能帮到村民,比啥都强。”
除了传递民生诉求,张雪英也看着茶室慢慢成了化解邻里矛盾的“暖心地”。为了更好地帮村民解决纠纷,村里专门聘请警官和律师组成了一支专业队伍,他们化身“平安书记”,定期在茶室坐班值守。面对装修扰民、物业费争执、停车矛盾等村民生活中的常见纠纷,“平安书记”总是先耐心倾听,安抚双方激动的情绪,再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引导双方梳理问题。原本带着一肚子怒气而来的村民,在袅袅茶香里渐渐平复心情,剑拔弩张的矛盾,也常在这轻松平和的氛围中找到和解的突破口。
张雪英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张在法的事:此前,邻居频繁将车辆停在张在法家旁边,影响了他的日常出行。两人因此多次争吵,闹得面红耳赤。那天,她特地劝着两人坐进茶室,“平安书记”递上刚泡好的热茶,一边拉着家常劝他们念及邻里情分,一边拿出相关规定讲道理。耐心劝解之下,两人的气就消了,心结当场解开。现在,邻居不仅主动把车停到合适的地方,两人见面还会笑着打招呼,张雪英每次看到这场景,都觉得茶室的茶香里又多了几分暖意。
与此同时,村里选拔出的12名“法律明白人”和93户“学法用法示范户”,每周也会轮流在茶室坐班。他们不仅用通俗语言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更以自身经历和身边故事感染邻里,让法治意识更易被接受。84岁的老党员万志根就是其中一员,他每天来喝茶时,总会先和张雪英聊几句收集到的民情;闲下来时,还会在茶室里发放普法宣传单、讲解反诈知识,不知不觉间,法治意识就融进了村民的日常闲聊里。
对张雪英来说,这间“民情茶室”更像自家的“会客厅”。她守着这缕茶香,看着村民的诉求在这里落地,看着邻里的矛盾在这里化解,也看着茶室从一间普通茶馆,慢慢变成基层治理的“核心枢纽”。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温情与智慧,不仅是沈家弄村邻里间的纽带,更成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一份鲜活又可学的“民间样本”。
